军改以来重庆军队医院最新格局和历史演化
写在前面:军改至今,体系医院进行了重大变革,现分省汇编“军队医院最新格局和历史演变”,之前已完成福建、江苏、上海、山东、辽宁、内蒙古、天津、湖北、贵州、宁夏部分,此为第11篇,其他省市后续奉上。
本文区分在编和历史两部分进行介绍。
一、在编部分
主要有7座医院(含相对独立设置的院区)和3个派驻门诊部。
1.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正师,三甲
2018年9月,由原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调整组建而来,由之前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三个名称改为了一块牌子、两个名称,仍然隶属陆军军医大学。

何为院所合一?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始建于1951年,前身是西南军区第一门诊部,1957年划归第七军医大学(三医大前身),改称第三附属医院,1969年因换防转隶四医大,1975年二次换防后再次归建三医大,2017年更名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野战外科研究所始建于1952年,前身是成立于上海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外科系,1958年迁入北京,更名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一研究所,1962年更名野战外科研究所,1963年迁入重庆,1965年划归原七医大,1969年归建军事医学科学院,1978年,三医大第三附属医院和野战外科研究所合并,由原来的两个师级单位整编成一套师级单位班子、两块牌子,是为院所合一体制。
无论是改革前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院所合一时期,还是改革后的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对外称呼的大坪医院一直没变。
院址:重庆市大坪长江支路10号。

2.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副师,三甲
①院本部(西南医院),1929年在南京建立,1941年迁至重庆,1950年由西南军政委员会命名西南医院,1975年由中央军委命名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更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院址: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30号。

②江北院区(陆军第958医院),正团,三甲
2018年9月,由原324医院(1968年10月组建于重庆南温泉,1978年整体搬入现址)转隶改编而来,目前隶属陆军军医大学,由西南医院领导管理,2019年9月挂牌西南医院江北院区,现状是“一院三区三派驻”。
i~主院区,由原324医院主体组建。
院址:江北区建新东路29号;

ii~精神心理医学科,由原324医院歇台子分院更名改编而来,历史名称有解放军第39医院,也称324医院精神分院。
院址:九龙坡区长新路。
iii~感染科,全名西南医院江北院区(陆军第958医院)感染科,虽然与958医院主院区距离很近,但是有独立地址,特在此列出。
院址:江北区塔坪33号。
下设三个派驻门诊部,分别派驻机关和驻地军校(详见评论区),由原各单位门诊部转隶改编而来。

3.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副师,三甲
医院始建于1944年,前身是国民党军政部陆军医院,1950年改编为西南军区总医院,1955年更名七医大第二附属医院,1975年改称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改编为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外称新桥医院。
①院本部(新桥医院)
院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正街183号。
②日喀则分院(953),院址不在重庆,此处略。

4.武警重庆总队医院,副团,三甲
医院前身是197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5野战医院(区别原陆军第185医院),历经5次调整改革,于2018年9月26日以重庆总队队属医院身份融入军队医疗体系。
院址:南岸区弹子石卫国路90号。

二、历史部分
1.铁道兵第六师医院(8711医院)
襄渝铁路自1968年4月开始修建,1979年12月全部移交,该线路全线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承建,被列为铁道兵“可圈可点七大工程”之一。
1968年4月,铁道兵第6师(8711部队)进入重庆工地,师医院(一部)部署在重庆北碚区歇马场,1978年6月随师指挥所撤离。

2.工程兵“816”医院
1967年2月,工程兵第54师进驻涪陵白涛,承担起西南三线816工程的建设任务,该师5个团加上转隶1个工兵团,配属1个汽车团和1个野战医院,共3.5万余人,对外称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1975年,54师完成坑道施工任务撤离。

3.重庆长城医院
始建于1963年,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2002年撤编移交地方,改建为重庆长城骨科医院。

#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