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是怎么回事
从公元4世纪到13世纪,这千年间,中国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
第一次大规模北人南迁,发生在东西晋之交。
司马晋“乳糜血”,五胡入主中原。司马家的后代子孙,渡过长江,跑到南京“复国”。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北方汉人不甘受异族政权压迫,也纷纷南下移居。从此,偏安江南,就成为汉族弱王朝的常见历史景观。而南迁亦为南扩,江南朝廷,不止于传统“扬、荆”二州,“江、湘、广诸州”,也“赖以得全”。“南国”涵盖了湖南、广东等东南沿海。
对此,史书《隋书》记载得很清晰:“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也就是说,自汉民族丧失中原,跑到南方的北方汉人越来越多,他们到了南方,保留了很多北方汉人的习惯,和土著的南方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而南方汉族朝廷,则对北方移民一般采取善待的安抚政策。这一方面表明他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当时“北人南渡”是“华夏南国”的重要组成。史料记载,仅“五胡乱华”这次,“北人南渡”人口即90万,占当时540万江南人口的六分之一。
第二次北人南迁发生在“靖康之变”。
随着赵宋政权的南移,北宋汴京皇族、贵族、官僚、富商、平民也纷纷追随,“威盛、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南迁人数超过200万。
第三次北人南迁发生在元灭金期间。
元朝建立之前,蒙古与宋金交战频繁,当时,虽然中原已被女真金国控制,但那里依然生活着不少北方汉人。蒙古铁骑在中国北方攻城掠地,烧杀抢掠。他们每攻占一城一地,即大开杀戒,还掳掠人口和牲畜财产。于是,北人闻风南逃,南宋小朝廷再次得到“人口红利”的补给。
大量的南渡北人,不仅带给南方“人口红利”,而且还带去了“文明软黄金”——将华夏原生“黄河文明”带往江淮。长江流域就此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新中心。由是,中原移民和原属东南“楚人”、西南“川人”一起,组成“新南人”。这些“新南人”成为“华夏南国”中流砥柱。南国汉族皇帝正是倚仗这些人,组成了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譬如“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都是南下的北人。岳飞是河南人,韩世忠、刘光世是陕西人,张俊是甘肃人。他们和南方将士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