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郑虔生平 郑虔结局 郑虔子女 郑虔诗作 郑虔与杜甫关系
在盛唐的诗人群体当中,杜甫和谁的关系最为亲近?李白,还是其他人?已经有研究者开始付诸行动考证这一命题。答案可能是多样的。杜甫的文友圈子,是高质量的,他与当时的大多数名家大师,有过形形色色的接触与交往,并且多有诗文记录。广文馆博士郑虔老先生比杜甫大许多,从年龄上讲是长辈。怀着对长者的尊敬,杜甫不吝笔墨,单是郑虔,就写了十多首诗,记录了一位历经悲苦的国学大师的凄惨人生境遇,笔下充满情感。再联系到郑虔的简介中也称其“最善杜甫”,郑虔——很可能就是杜甫终身最难忘怀的良师益友。
少年时代的郑虔学习刻苦异常,因为家贫,却连纸也买不起,正好他所栖身的慈恩寺里柿叶特别多,僧房里堆有几大间,大约是用来烧灶的,郑虔灵机一动,在柿叶上动起了脑筋。每天去找些柿叶来,以叶当纸,练习字画,时间一长,竟将几间房里的柿叶都写光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在柿叶之中,也找到了感觉。这样的学习方法,可谓独出心裁,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讲,可能难以置信,但在唐朝,士林一时称为佳话。
郑虔学富五车,宰相苏颋闻听十分赏识,荐举当了一个小官。他精通文艺,曾经自己写诗、作画、题图,送呈御览。画得不赖,字写得也干净,诗里也见真功夫,唐玄宗看了,拍案叫绝,写下“郑虔三绝”的批语,意指诗、书、画三样皆称一流。
……公神冲气和,行纯体素,精心文艺,克己礼乐。弱冠举秀才,进士高第。主司拔其秀逸,翰林推其独步。又工于草隶,善于丹青,明于阴阳,邃于算术,百家诸子,如指掌焉。家国以为一宝,朝野谓之三绝。
——《大唐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府君并夫人琅瑘王氏墓志铭并序》
墓志上的赞誉与史书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郑虔当时名重一时,是个国宝级的儒学大师。他博学多才,饱览百家,还著有《天宝军防录》、《胡本草》等书籍,涉猎多家,堪称通儒。唐玄宗喜爱他的才学,便想给他一个闲职干干,以显示政府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专门为他设立了广文馆,拜为博士,让他教授学生。
圣旨下来了。可是,郑虔却连广文馆的办公地点在哪里都不知道,心里不大高兴,觉得有些掉面子。宰相做他的思想工作,您这个职位虽说清闲,可天下从此都知道广文博士由您而始,不是好事吗?郑虔听了,觉得也是,好歹也是皇恩浩荡,而且教育学生,培桃育李,他是愿意的。这才高兴就职,骑驴上班去了。
一代大儒,却也因才多累,时运不济。早在他当协律郎期间,因为有写作的习惯,便在公务闲暇之余搜集当朝的奇闻异事,写了八十多卷。这些书稿摆在桌上,有好事者偷偷看到了,立即上书告发,检举郑虔“私撰国史”。这一下麻烦可就来了,“私撰国史”,罪名可不轻,因为按照祖制,历代都是宰相监修国史,其他机构和个人无权担当,想当初,唐太宗想和魏征套近乎,想看看国史(可能主要是想看看史官们是如何记录“玄武门事变”这一节不甚光彩的事情),被魏大人一口拒绝。这样的告发,郑虔可吃罪不起,慌里慌张里的,将辛辛苦苦写好的一大叠材料全都烧掉了。
尽管“私撰国史”查无实据,但这样的记录方式其迹可疑,郑虔还是受到了纪律处分,作为危险人物,贬逐出京。
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之久。回到京城后,郑虔做了广文馆博士,可是生活也并不富有,杜甫有一篇戏赠诗:“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骂。才名三十年,坐客寒无毡。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可怜家中徒有诗书,冬天连毛毡也没有,只有在国子监当司业的好朋友苏源明还算好,时时给他一些零用钱沽酒。虽说才名动天下,郑虔的生活还是比我们想象的要糟糕:“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广文馆其实只是相当一所学校而已,而这所“国立学校”的条件也是有限,《国史补》卷中载,“自天宝五年置广文馆,至今堂宇未起,材木堆积,主者或盗用之”,《新唐书》中又称,“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