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古国之巴国历史介绍 巴国如何灭亡
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国。在巴国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天府之地寻三巴
“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也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认为巴的远祖是太昊。巴人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殷商时代,称巴人为“西土之人”,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巴方”,那时巴人活动在商王朝的西方。后来,巴人最终迁徙到了四川东部。
四川东部丘陵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巴人迁入以后,与当地的土著民族一同披荆斩棘,开垦土地,挖掘矿藏,原来较为落后的川东地区开始发生变化。
巴人以善于猎射著称于世,经济生活以渔猎畜牧为主,原始的粗放农业仅是其辅助手段。约在春秋时期,巴受西面古蜀国的影响,开始致力于农业生产,农耕开始成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巴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在沿江河谷冲积平坝地区,已开辟成水田,种植稻谷。广大丘陵地带和山区,农业生产技术仍很落后,主要是刀耕火种,种植黍(shǔ)、稷(jì)等。《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巴人歌谣,描述了当时的生产情况:
川崖惟平,共稼见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巴人的粮食有了一定剩余,酿酒业也发展起来了。巴人很善于酿酒,其特产“巴乡清酒”,是向周王朝交纳的贡品之一。
当然,巴国境内也存在偏远落后地区,那里的巴人仍然以打猎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经济林木、经济作物种植也发展起来,产水果的、有药效的、用于编制制作的等等,都已经得到广泛种植。
巴人还弃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冶矿业和手工业。
巴国的冶矿业,一是开采丹砂,即硫化汞,用以作药物或染料,或者提炼水银。巴人中一个名叫清的寡妇,就世代经营丹砂矿的开采,富可敌国,曾经为秦始皇提供过大量丹砂。二是冶铜。巴国青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在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尤其在战国时期,巴人在青铜合金比例方面已经达到中原先进地区的水平。巴人制造的青铜器风格独特,器上纹饰与众不同,民族特色浓郁,制作技术十人熟练。如脊薄刃宽扁径无格而形似柳叶的巴式剑、圆刃折腰式或月刃式的铖、平顶带虎纽的镦于及错金装饰的编钟等,都是巴青铜器成就的典型代表。
巴国的疆域,从夏商时代到春秋战国之际有很大的变迁。夏、商时代,巴族主要活动在沔水中游,另有一支以巨蛇(青龙)为图腾的支系活动在今洞庭湖一带。西周初年,巴立国于南土,与楚、邓、濮为邻,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今陕西东南部的汉水流域到今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地区。战国时代,巴国入川后,向西、向北发展,其疆域“东至鱼复,西至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控制了以嘉陵江、长江、乌江流域为腹心,包括今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地区。
巴国建立了一套以土地世袭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巴王是国内最大的领主,拥有最高军政权力,直接统治其中心地区。巴王任用各级贵族为卿大夫,分封于王国各地,把土地、人民封赐给他们作为采邑,命令他们镇疆土、按职纳贡和从军出征,成为巴王统治各地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