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武王伐纣:历史上武王伐纣的政治目是什么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的著名战例。那么,你知道武王伐纣有何政治目的性吗?揭武王伐纣的政治目的。
武王伐纣有何政治目的?
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用别种方式的继续,即暴力。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某个国家或某个阶级在战时所实行的政策,必然是他们在战前长时期所实行的政策的继续,只不过在政策上所实行的方式有所不同,由此可见,无论是那个时代的战争,都是同产生他的政治制度不可分离的联系着,因此,要了解武王伐纣的政治目的及引起这次战争的原因就应该研究周人在殷商时期与殷商的关系,以及围绕这种关系所实行的政策,特别研究周人是怎样促成并导致这场战争的发生的政策。
周人的兴起及与殷商的关系
周人是一个后起的姬姓部族,兴起于今陕甘一带,十分重视农业。他们认后稷为他们的始祖,并把他尊为农神,西周的农官之长便以“后稷”命名。从后稷到到文王中间有若干世,《史记·周本纪》、《世本》记载有十五代,依次是后稷(名弃)、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而《汉书》记载有十八代。然而自后稷至文王千余年,只经过十几代是不可能的,后人多对此存疑。
到了不窋时代,周人迁徙到戎狄之间。公刘时为了发展农业又迁至自然环境优异的豳。到达豳地以后,周人开垦田地、营建房屋、并确立了一套举行祭祀、宴会的礼仪。“京”、“京师”就是源自公刘时代对国都的称谓。
太王死后,少子季历继位。由于与各方诸侯保持友好关系,加之商朝国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断壮大。商王武乙时期,周开始用武力拓土,首先花了三年时间征服鬼方。之后,季历继续进攻山西地区的戎狄,在攻打燕京戎时受挫,然而这之后攻克了余无戎。打败余无戎后,季历被商王文丁任命为牧师(一种相当于方伯的职位)。由于季历将周国的领土大大向西北扩展,受到了文丁的猜忌,终于被文丁借机杀死。
季历死后,其长子昌继位,是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册命为西伯。崇侯虎向纣报告了西伯对他处死九侯的不满,西伯因此被纣王囚于羑里,直到西伯的臣属向纣王进贡美女财物后他才被赦免。周文王回国后一面勤侍殷王纣,一面又借口征讨叛国四处拓土,周的势力得以大幅度扩张。文王团结诸侯,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先后征服了犬戎、密(密须)。之后又灭掉了山西地区的黎,并攻克盂(又作于、邗)。崇侯虎所在的崇是当时的东方强国,也在激烈的攻城战之后被周攻占。文王在克崇后迁都到丰,仁政爱民,并建立了一套以卿士为首的官制,健全了政治机构,积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贵族,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王伐纣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在《尚书 牧誓》中,对这次大战的经过曾作了简略的记载,是我们了解这次大战的最早文献。武王伐纣发生在什么时候?《牧誓》开篇曰:“时甲子昧爽”,仅有纪日,而无明确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