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六刘七是谁 刘六刘七起义的失败原因
刘六刘七是明中叶在河北地区爆发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刘六原名刘宠,刘七原名刘晨,他们在霸州等地,打家劫舍,劫富济贫,被当时人称为“响马盗”。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510年,两人召集数千农民,在霸州发动起义,这支起义军军纪严明,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之势。这次起义持续了三年,才被明军击败,明朝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那么这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他的前因后果又是什么呢?
明正统年间,政治黑暗腐败,土地兼并加剧并高度集中,人民流离失所,正统后阉宦擅权,徭役繁苛,比以前还更为严重,让农民不堪忍受。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了大大小小许多次的农民起义,而刘六刘七起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正德年间爆发了许多起义,刘六刘七武艺高强,便由霸州官府招募入衙,协助擒捉“盗寇”。两人屡屡破获大案,受了朝廷很多赏赐。梁洪见两兄弟赏赐颇丰,便向其勒索金银财物。这个梁洪又是谁呢?正是当时独揽朝政的大太监刘瑾的家人,此人仗着背后有刘瑾撑腰,横行无忌。梁洪再被两人拒绝后,脑羞成怒,便向刘瑾告状,说刘六刘七两人是畿南强盗。刘谨听信了梁洪的话,让人缉捕刘六、刘七兄弟。两人闻讯逃匿,最后无奈落草为寇。后来得知家人妻子被捕获罪,一怒之下发动起义。起义之初,便有数千农民响应。又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儿做,那些农民追随两兄弟起义也是有原因的。
明朝中叶,河北农民深受马政之害。政府强令当地人养马,但是往往要养好马要付出很大代价。不仅会耽误农业生产,在马匹死亡或幼马达不到规定数量时,还要承担责任,赔偿损失。而为了赔偿损失,农民不得不“卖田产、鬻男女,以充其数,苦不可言”,时人形容“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由此可见马政之害。为此爆发的农民起义,十分频繁。饭都吃不饱了,自然要起来反抗,正好又有人领导,当然是一呼百应。
所以这场起义,归咎其原因,还是政府的无良。
正德五年,刘六刘七领导的起义迅速发展为万余人之众。随后山东杨虎带领的起义军也与两人会和,使得起义军越发壮大。正德六年,起义军攻下河北,随后攻入山东。在此期间,受苦的农民纷纷响应,参加起义的参加起义,供给粮草的供给粮草,一场起义搞得轰轰烈烈,明军一路溃逃。起义军一路上杀地主官僚,焚毁官,劫取兵库,释放狱囚,武力强盛,明军不敢与之交锋。
正德七年,刘六、刘七率领的一支起义军,与陆完指挥的官军交战,屡屡失利。随后撤退之时,又与回攻京畿时,在霸州与官军展开一场大战,死伤惨重。随后,分军的两支起义军被明军各个击退,刘六刘七俱都在战争中死去。由此,明朝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便落下帷幕。
明武宗朱厚照任命谷大用总督军务,平乱的主要大将是毛锐、陆完以及边将总兵徐泰。这场起义,让明朝统治者,痛定思痛,知道光凭严苛的统治,是不行的。由此,在起义失败第二年便下令减少了赋税,缓解了社会矛盾,甚至在嘉靖年间出现了政治较为清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