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还持续了一百多年时间 期间存在感为什么那么低
很多人都不了解安史之乱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你也许说不清"二十四史"到底涵盖了哪些政权的历史,但你一定不会对唐代感到陌生:绝色美人杨贵妃、千古明君唐玄宗、盛世华都多宝物,诗人诗赋如牛毛……但再仔细一想,你熟悉的到底是整个唐代,还是唐初至安史之乱,即主要是李唐的盛世?后者恐怕更接近你的答案。
于不少人而言,他们知晓李唐始于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元年(618)称帝,亡于唐哀帝李柷在天祐四年(907)禅位给朱温。但他们总是只记得唐太宗李世民至唐玄宗李隆基的高速发展和盛世,而难注意到李唐在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多年历史。甚至还有人觉得,李唐在安史之乱后就已经"亡"了。
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百余年就真的这么没存在感?我们到底是怎么忽视掉这段历史的?
李唐在安史之乱后的经济发展
我们熟知在安史之乱之后,李唐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减弱,李唐的军事和政治日益式微。但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现实却并非我们所以为的一片衰颓。
在中晚期诗人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其时经济面貌的诗句。姚合曾写到:"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当时,尽管中央的统治逐渐减弱,但原本被禁锢的商业则得到了发展空间。且在"全民"经商热情势不可挡时,李唐也正式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政策,不仅士人经商得到了官方"盖章",对宋代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草市和夜市亦被"松绑"。
而经营者一多,商业活动的分布范围自然就会变广。"估客无住 著,有利身即行";"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不计远近程。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远方三千里,发去悔不已。……商贾归欲尽,君今尚巴东。"这些诗句描绘的都是当时人们不远万里从事商业活动的生动证明。
而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贸范围的扩大,原本被"隔绝"在工商业之外的乡村也迎来了发展机会,并与城市从对立走向融合。以唐代后期诗人陆龟蒙隐居的江苏甫里村为例,这里不仅农渔业发展出了集约化势头,还形成了规模不小的花卉、药草种植。
此外,在唐代中后期,原本就有一些基础的寺院经济也迎来了高速发展。诗佛王维曾在多首作品中提到自己的辋川别业(又名蓝田别业、终南别业),而这所庄园后来被他施舍给了清源寺,以助这所寺院增加经济收入。
李唐在安史之乱后的文化发展
李唐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发展,其社会文化便也有了进步基石。北方在安史之乱中受到战争的巨大打击,西北沟通中外的路上丝绸之路也被阻断,因而在李唐中后期文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南方。
唐代中后期,来自南方的进士数量激增。江南一带更是父子宰相、父子诗人辈出。长期被视作偏远之地的袁州、福州等地,也逐渐成为认可度颇高的新的文化中心。江苏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亦是在这一时段出现。且在晚唐,不仅南方进士占了全国的57%,名僧数量也超过了北方,达到了62%。
此外我们在谈及宋史时常提到的"市民阶级",其实在李唐中后期也已逐渐成型。当时的城市不仅出现了完整的手工业体系,也形成了服务和社会保障性行业,譬如医师和书商。人们的审美也出现世俗化倾向,下里巴人同阳春白雪的热度差距不断缩小。
可以说,尽管安史之乱后的李唐越来越不受帝王的控制,但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站在此前盛世的"肩膀上",李唐在后期为北宋的经济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石。
李唐与类似"特克勒斯效应"
那么明明李唐后期发展也不错,我们又是为何忽视掉了这段历史,只以李唐式微而一笔带过呢?这其实可以用一种视觉领域的理论,即特克勒斯效应,去类比。
特克勒斯效应,简单说来就是"当一个人的目光长时间聚焦在某个固定点上后,观察者余光中的其他内容将会在观察者的视野中慢慢淡化直至最后消失。"
在唐代历史研究领域,唐太宗自唐玄宗的盛世,以及被视作李唐历史转折点的安史之乱,无疑是得到最多关注的。后人把目光主要放在了这一时段,而非中后期。后人之后的后人更是如此。
因而在我们对李唐前期的不断重视下,李唐中后期就逐渐被"忽视",以致最终被以"式微"而匆匆概括。
"安史之乱彻底毁了李唐",这还真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更合适的总结也许是,安史之乱给李唐的政治和军事造成了巨大冲击,而其经济和文化依旧有长足进步。不然若真是衰颓百余年,那北宋的经济文化成就也不会如此为人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