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是文言文中的那样吗?和现在有何区别?
现代很多的学生学习的课本中都有一类文章,这类文章往往晦涩难懂,理解和背诵难度都比较大,这种文体就是“文言文”,估计不少人会以为古人说话也如“文言文”那样,满口的之乎者也,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想要知道古人是如何交流的,首先要知道文言文的来历。大家都知道在纸张未大规模使用和发明前,古人用来记载文字的都是竹简和丝绸之类物品,丝绸价格非常昂贵,自然无法做为常规载体。而竹简非常笨重,并且每卷竹简能够记载的文字非常的有限, 于是人们为了能够记下跟多的事情,很多人会将不重要的字删除掉,形成“精简版”,这种精简版的记载方式就是文言的雏形。随着这种习惯的延续,后世又对其精简方式进行标准的制定,逐渐形成了规范性非常标准的文言文,所以说文言文其实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了解了文言文的形成,我们就知道了古人的说话肯定不是文言文中的那种,正常的交流中使用的应该是白话文,甚至说文言文是属于文化人才懂的东西,普通的老百姓对文言文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如我们。也就是说普通百姓可能本身就一直在用白话文,文言文一开始就是与白话文分离的。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能够量产,纸张自然成为了记录文字的最佳载体,后面还有了活字印刷术,按理说完全没必要用文言文了,为何文言文还能一直存在下去,并且被一直使用呢?其实除了古人非常重视传统外,使用文言文也是文人用来彰显自己身份,用来和没文化“普通群众”相区分开,算的上是一直自负的行为了。
随着历史的推进,白话文的应用面变得更加的广泛、明朝的朱元璋就颁过这样一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这句话看起来很违和,但是实际上明朝的白话文基本上和现在的区别非常小,到了清朝基本上没区别了已经。当然虽说都是白话文,可是和今天的表达方法还是有不少区别的,也可以说今天的白话文也都是古代的白话文一点点演变而来的。不过即使是白话文相同,我们也不一定能听懂古人说话,毕竟古代的不少文字发音与现在并不一样,就想各地的方言一样,想听懂还是很费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