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钟声寒山寺 (二)
接下来咱们浏览 古刹钟声寒山寺 (二)
古刹钟声寒山寺
寒山寺寒拾遗踪;
寒拾遗踪牌坊
寒拾遗踪牌匾
牌坊上“寒拾遗踪”四个大字,另有小字“翰林学士姚希孟题,崇祯癸酉冬章美书,住持明五立。”
姚希孟(1579-1636),字孟长,吴县人,明万历进士,任翰林院检讨,以右庶子充日讲官,因立朝清正,博雅大度,为权贵所不容,出掌南京翰林院。母文氏,系文徵明曾孙女。姚希孟与舅兄文震孟同学,并负时名。
左右有横匾。上匾是“钟闻鹫岭”,下匾是“路接天台”。
中间门洞两旁刻有楹联一幅。上联是“寻迹一千年甁鉢遁形石壁寒厳於阊闾门外别开胜境;
上联是“寻迹一千年甁鉢遁形石壁寒厳於阊闾门外别开胜境
下联是:化身三百首诗篇飞錫西天东土岂宋明之间杯渡瀛洲。
下联是:化身三百首诗篇飞錫西天东土岂宋明之间杯渡瀛洲。
大雄宝殿的北部穿过月亮门 就是和合二仙的道场
在大雄宝殿的西北穿过月亮门,一个小院就是和合二仙的道场,有寒拾泉和闻钟亭。
千年古刹寒山寺,随处可见古迹遗踪。
长廊附近有一方形石护栏,护栏之中有一口古井,井里有水,井口竖石上题写着“寒拾泉”三个大字。
“寒拾泉”
寒拾泉
相传,这是寒山拾得在此“缚峁以居”时挖的井。其后,大家为纪念二人,称此井为寒拾泉。
闻钟亭;闻钟亭翻建混合结构,建筑面积十三点六平方米,与寒拾亭均位于一长廊上。始建年代无考。1990年,翻建闻钟亭。
闻钟亭
罗汉堂;
罗汉堂
大雄宝殿左侧罗汉堂内的五百罗汉都是香樟木雕成的镀金罗汉,是清代雍正年间的文物。五百罗汉就是释迹牟尼的五百弟子。
罗汉能达到这样三个境界:一、不受生死轮回之苦;二、不贪,无烦恼,永远进入涅盘状态;三、受天人供养。
罗汉堂
在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观音(备注3)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于1995年落成。
观音站在莲花台上,身披明黄披风,手持净瓶,上面是“慈航普渡”。
观音站在莲花台上,身披明黄披风,手持净瓶,上面是“慈航普渡”
观音站在莲花台上,身披明黄披风,手持净瓶
寒山寺隆重举行罗汉堂落成典礼
五百罗汉堂 “度一切苦厄” 香樟木雕成的镀金罗汉
香樟木雕成的镀金罗汉
香樟木雕成的镀金罗汉
江浙一带有“数罗汉”的风俗,依男左女右的顺序进入门,拜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后,想着自己的心愿,随愿选一尊有缘的罗汉作为第一尊开始数起,数到本人今年的年龄(虚岁)那一尊止,记住罗汉的号数。最后向僧人请罗汉牌上的诗,自行体会。
其中有一尊铜铸观音,法相端庄,上方匾额有“度一切苦厄”五字。
大悲殿;与罗汉堂相对,是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殿。观音菩萨又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所以称为大悲殿。
大悲殿
大悲殿供奉着三尊形态不同的观音塑像
大悲殿观世音菩萨
大悲殿观世音菩萨
寒山寺大和尚甬经
寒山寺法师在大悲殿做法
钟楼;钟楼是一幢米黄色的二层小楼, 八角形。二楼悬有一口黑色的大铁钟,钟下供奉着地藏王菩萨的坐像。
二楼悬有一口黑色的大铁钟,钟下供奉着地藏王菩萨的坐像。
楼下石碑为重修寒山寺时所立,正面碑文为江苏都督程德全所撰,碑的背面刻有重修寒山寺时募捐者的名字和金钱额。
传说张继诗中的钟就是悬于原来这里的钟楼楼上。但钟楼建筑和这里的钟都不是唐代的了。
寒山寺钟楼
寒山寺钟楼上现在悬挂的铁钟是清代江苏巡抚陈葵龙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寒山寺时,为保存古迹,仿旧钟式样铸造的,钟高1·2米,直径约1·2米,巨钟差不多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约2吨。
铁钟是清代江苏巡抚陈葵龙光绪三十二年(1906)仿旧钟式样铸造
楼下石碑为重修寒山寺时所立,正面碑文为程德全所撰,碑的背面刻有重修寒山寺时募捐者的名字和金钱额
在钟楼外,还立有一块听钟石,上面的“听钟石”三字是寒山寺性空法师的真迹。
有记载说此钟精铸而成,所以声音洪亮,响彻半个苏州城,被誉为“天下第一佛钟”。也有人认为是夜间敲钟,没有其它杂声,所以特别洪亮。
当然张继的诗更加让这口钟充满了神秘色彩,于是很多人开始惦记着这口唐钟。至于大钟什么时候没了,去了哪里如今已经成千古之谜。流传最为广泛的是被日本人偷走了,康有为有诗“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证。
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这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
据《寒山寺志载:“唐钟冶炼超精,去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凌。”无论春雾秋朋,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时辰无差地传出这口巨钟的“嗡……嗡……”之声,飞向城郭樵楼,市廛荒村,朱门蓬户,斗室深巷,报导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民间称之为“分夜钟”,而成为苏州城乡数十里方圆中,人们生活节律的时间信息。
寒山钟声还在历代诗人的诗篇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流传最广的首推唐代张继的《枫桥泊》诗:
在日本,苏州寒山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日本的小学里,甚至把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
当年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郁还乡,途经苏州,夜宿枫桥,触景生情,写了一首了《枫桥夜泊》,谁知竟成了千古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听钟石
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寺内收藏的不同时期的钟。有著名的日本铜钟,该钟全名为:仿唐青铜乳头钟。钟上的铭文全是汉字,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
寒山寺的钟
寒山寺的钟
寒山寺的钟廊
寒山寺的钟廊碑廊
寒山寺的钟廊
寒山寺的钟廊
寒山寺的钟
寒山寺的钟
寒山寺的钟廊 上面是佛像
寒山寺随处可见的古钟
寒山寺的钟
欣赏了寒山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古钟之后,烧香礼佛后,大多数香客都会登上古钟楼,亲手敲响寒山寺古钟。
所谓晨钟暮鼓,乃是古时唐代一种计时方式:早晨敲钟,一天开始;晚间击鼓,一天劳作结束。寺庙保持古风,迎接早晨敲钟,晚上击鼓结束一天佛事,也称功课。
最值得一提的是,自1979年起,寒山寺每年都举行新年听钟活动。
是夜,枫桥古镇灯火辉煌,敲锣打鼓,黄墙内外,宫灯齐明;江村桥畔,铁铃关下,龙舞狮跃,剧曲杂技,各显神通。茶馆书场,各式店铺,顾客盈门。
庙内殿堂,点烛焚香,诵经拜佛,木鱼声声,钟鼓齐鸣,吸引四海游人一睹为快。
11点42分10秒,方丈在此钟楼上敲响第一声钟,此时万籁俱寂,人人心诚听梵音!
人们被中华古老文化所倾倒。当第108记钟声撞响时,正好是新年元旦零点,刹那间爆竹声声,乐曲锣鼓齐鸣。
苏州市长年年在此致新年贺词,把听钟声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已成为我国旅游界开拓最早、从未间断、影响深远、效益良好的特殊旅游项目。
而之所以要敲108下, 根据佛教经典和风俗, 108在我国古代是一个神秘吉祥的数字。对于敲钟108响的习俗,我国最早的记载是宋代诗人米芾的《晚钟诗》曰:“龟山高耸接云楼,撞月钟声吼铁牛,一百八声俱听彻,夜行犹自不知休。”
从此可见,108响钟声已在华夏大地上敲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108的数字之起源有多种传说和说法:
1、108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传说。在古代认为“九”具有吉祥、极高之意,如有 “九州”、“九鼎”、“九州大地”之说。在《易经》中就把“九”列为第一卦。而9的12倍是108,108把9的含义推向了极限。
2、108来源于佛教。在佛教里,108这个数字占据着重要地位。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鸣钟一声,可去一种烦恼,鸣钟108声,可以消除全部烦恼。同时,“108”还贯穿于佛教的日常生活和佛物中,如敲108响钟声,口念108遍经文,拨动108颗佛珠,还有108个菩萨,佛龛的构造数也是108等,都是表示对佛的虔诚。
3、108来源于民间节令。如一年分12个月,有24个节气,还有72个候,三者相加正得108。取其时时如意,五谷丰登之兆。
4、108来源于古代建筑。我国古代建筑十分注重“108”这个奇妙数字。如北京天坛祈年殿每层有108根石栏,拉萨大昭寺(有1300多年的历史)殿檐上雕刻着108个雄狮伏兽,青海塔尔寺最雄伟的大经堂,堂内就有直径一米的巨大木柱108根。
5、108来源于古典著作。我国的许多古典著作,也对“108”这个神秘数字情有独钟。如北京雍和宫存放的大藏经是108部、曹雪芹的《红楼梦》是108回、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是108人。
“108”是我国传统的最吉祥最神秘的一个数字,它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自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苏州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0余届,近3万以日本人为主的海内外游人来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
平日在寺内撞钟10元(3下);每年12月31日的跨年撞钟价格不固定,一般约300多元。
平日在寺内撞钟10元(3下)
弘法堂;这里是寒山寺的弘法堂。堂内供奉着玄奘法师、鉴真大师和日本的空海法师像。为了表彰三位高僧为弘扬佛法所作出的贡献,特将此堂命名为弘法堂。
这里是寒山寺的弘法堂
堂内正中供奉的是玄奘法师,也叫唐三藏或三藏法师。
玄奘于公元620年去西天取经,645年返长安,译大量佛经,还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一直是佛教界的泰斗。小说《西游记》中,他作为孙悟空的师父出现,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堂内正中供奉的是玄奘法师,也叫唐三藏或三藏法师
在玄奘法师像左侧供奉的是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师的坐像。高僧鉴真,他五次东渡失败,第六次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公元753年从苏州张家港黄泗浦启航,再次吃尽千辛万苦,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建筑、雕塑、农业、文学、医药、书法等知识和技术,被誉为日本律宗始祖。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唐招提寺病逝。鉴真贡献卓越,被尊为 "盲圣",也是弘扬佛教先驱之一。
高僧鉴真大师的坐像。
与鉴真大师坐像相向而立的是日本空海法师(774~835年)的全身塑像。
公元804元,他随日本遣唐使来华,阴历十一月廿二日抵苏州,廿三日乘船到枫桥参拜寒山寺,最后到达唐京城长安,作为遣唐使来华研究佛学,拜惠果和尚为师,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是正统密教第八代。
日本空海法师的全身塑像
三年后回国成为日本真言宗密教创始人,被誉为"日本的鉴真大师"。852年圆寂后,被醍醐天皇追封为弘法大师。他到过寒山寺,所以在寒山寺弘法堂供奉他的铜像。
藏经楼;
藏经楼 寒拾殿
一楼也叫"寒拾殿",门上方"寒拾殿"三个字的匾额是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写,二楼是藏经楼。楼内所藏经书中,以清代刻印的《龙藏》最为珍贵。《龙藏》又称《乾隆版大藏经》,是清代唯一一部由官府刻印的汉文大藏经。从雍正十三年开刻,到乾隆三年完成,耗时4年。
"寒拾殿"藏经楼
藏经楼一楼"寒拾殿"里正中供奉着状如和合二仙、真人大小的木质全身寒山拾得雕像,寒山一手指地,一手执荷枝,拾得手捧净瓶, 担胸笑颜,生动形象。取意“和平”。
相传,丰干禅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也是寒山、拾得的师傅。禅师临终前,给寒山半部真经和一枝荷花,给拾得半部真经和一个篾盒,并说诵透此经就会得道。数年后,两人相遇苏州,各自拿出禅师所给的东西放在一起,由此得到一部(荷)和(盒)合真经。
正如前面所言,佛门弟子一直认为寒山、拾得是“和合文化”的象征,而作为和合祖师的“寒拾殿”,也当之无愧地被称作“和合祖庭”。
藏经楼一楼正中供奉着寒山、拾得二圣塑像,因此被称为寒拾殿
寒山一手指地,一手执荷枝,拾得手捧净瓶
两侧墙上嵌有27方书条石,刻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寒山、拾得塑像后面墙上还嵌有石碑,上面刻有千手观音的画像。石刻像上方有“现千手眼”四个字,是乾隆年间的苏州状元石韫玉题写的。此碑原为苏州阊门外宝莲讲寺的旧物。
石刻像上方有“现千手眼”四个字
藏经楼的屋脊正中塑有《西游记》人物造型,因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主题与藏经楼非常吻合。
藏经楼前空地,是每年12月31日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时,苏州市长向来宾致新年贺词的地方。
远望藏经楼的屋顶,雕刻着众多佛教故事
藏经楼的屋脊正中塑有《西游记》人物造型
寒山寺别具一格的雕塑
砖雕栩栩栩如生。
藏经楼的屋脊正中塑有《西游记》人物造型
寒山寺别具一格的雕塑
寒山寺屋脊上和合二仙的雕塑
寒山寺屋脊上的雕塑
和合二仙画像
藏经楼一楼墙壁嵌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和明代杰出的书画家董其昌等人的书法碑刻。
藏经楼一楼墙壁上的书法碑刻。
寒山寺中的铜卧狮
寒山寺俏皮的铜卧狮
寒山寺碑廊;
【碑廊】
碑刻在寒山寺随处可见,可以称为一座碑刻博物馆。古碑长廊包括三处碑刻:
一是清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夒龙重修寒山寺时建的碑廊。
寒山寺碑廊
二是一九九六年普明宝塔落成后建立的普明塔院碑廊。
普明塔院碑廊
三是“和合福道”上新建的寒山子诗碑廊。
“和合福道”上寒山别院北门两边新建的寒山子诗碑廊。
“和合福道”上新建的寒山子诗碑廊
“和合福道”上新建的寒山子诗碑廊。
“和合福道”上 北边墙壁上的诗刻
在寒山寺的碑刻文化中,《枫桥夜泊》诗碑最为有名。
寒山寺的碑廊里嵌立着宋明以来历代名人唐寅、文征明、康有为、罗聘等的诗词碑刻多块,其中最著名,也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唐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碑。
在寒山寺的碑刻文化中《枫桥夜泊》诗碑最为有名,北宋翰林学士郇国公王珪所书的《枫桥夜泊》诗碑,称诗碑第一石。该诗碑早已失传,通过集字,又得以重现光彩。
《枫桥夜泊》诗碑作者为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珪。王珪是李清照的外公,也是秦桧夫人王氏的爷爷。史书上记载,王珪一贯顺承帝意,以明哲保身处世,是三朝元老,为朝廷起草诏书达十八年之久,其中重大典策多出自其手。
王珪书《枫桥夜泊》主要是因其文学地位非常显赫,他书写时正是服丧期间,并没有署名。王珪自刻石碑后,家中连遭变故,王本人也暴亡。
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1996年苏州著名书法家费之雄从三千余字的王珪手迹墓志铭拓片中,找出对应的文字,由苏州碑刻博物馆雕刻家时忠德重刻。
北宋翰林学士郇国公王珪所书的《枫桥夜泊》诗
第二块石碑为明代重修寒山寺时,姑苏才子、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的《枫桥夜泊》诗。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迹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存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残碑一块,通过集字,这块碑又现塔院碑廊。
明代文徵明所书
第三块《枫桥夜泊》诗碑是在清末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当时的著名学者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诗碑。这块俞樾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这块诗碑也是保存最好的一块诗碑,而且这块诗碑出自俞樾之手,可以说是非常有分量的,因俞樾是清末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书法家、古文字学家。
当时俞樾很受咸丰皇帝赏识,曾任翰林院编修,后著名民主改革家、思想家章太炎、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有着“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之称的吴昌硕都曾拜其门下!所以这块俞樾手书的《枫桥夜泊》诗碑现在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考古价值还是古文字研究、历史价值方面都是一块难得完好的石碑了!
史载:俞樾写这首《枫桥夜泊》时,是在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身为曾国藩的得意弟子的俞樾已86岁高龄,但他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
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其时,俞樾已八十六岁高龄,此碑成为他的绝笔之作,弥足珍贵。
著名书法家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
而这个第四块碑《枫桥夜泊》诗碑也很有名气。
抗战胜利后,苏州书画名家吴湖帆想到国民党元老,当时国史馆馆长张继与唐代诗人同名,如果求得张继书《枫桥夜泊》法书,在寒山寺重新立碑,今古两张继,可为古寺平添一段佳话 。
于是吴湖帆给张继一信,托与张继交谊很深的挚友濮一乘,向张继求书。
诗后还附跋:“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未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镌石。惟余名实取恒久之意,非妄袭诗人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
吴湖帆接到张继的笔迹视若珍宝,令人镌刻成碑。从此,张继书写的 “张继诗碑”便屹立在寒山诗中。
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
这位现代张继就是当时中国国民党元老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国国民党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的河北沧县的张继(字溥泉)。
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这四块《枫桥夜泊》诗碑可以说是见证了寒山寺这座千年古刹的上千年的兴衰无常,以及苏州这座姑苏小城的沧桑轮回。这里留下多少文人墨客的惆怅离愁,也留下了多少善男信女的还缘祈福,也同我们一起见证了这座千年古刹的传奇故事,更是见证了苏州这座江南小城随着国家民族的日益强盛与日新月异的变化!
“碑廊”两个金色大字是性空法师的手笔。
碑廊上红底匾额上的“碑廊”两个金色大字是性空法师的手笔。
碑廊
其中还有当代的刘海粟、启功、沈鹏等所书诗碑。
特别应该说的还有革命家李大钊、 陈云所书诗碑。
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在我国史载最早、持续最久、影响最大,堪称我国碑刻文化的一绝。
在北墙上嵌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书的一副对联“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
据说这是岳飞在朱仙镇被高宗的 12道金牌紧急召回,岳飞悲愤南撤班师,途经苏州城外枫桥寒山寺时,受到寺内僧人热情款待。岳飞感谢吴地民众诚意,在寒山寺留宿时书联相赠,留此墨宝,表现了他誓抗金兵收复失土的决心,其手迹一直深受人们珍爱。
碑廊上岳飞书写的诗句。
另有清代金石名家邓石如的隶书对联“处世劳尘事,传家宝旧书”。
西墙上嵌有明代苏州才子唐伯虎撰书的《姑苏寒山寺化钟疏》石碑。同在西墙上,还有一块明代文徵明所书的《枫桥夜泊》诗的残碑,虽已严重损毁,但“落”、“啼”等字仍依稀可见。碑廊的南头嵌有现代画家刘海粟先生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
“御碑亭”;寒山寺前院西南边的“碑廊”南端建亭,碑立于其中,仍名曰: “御碑亭”。
雍正皇帝亲自为《寒山子诗集》御制了序文,序文谆谆提示,阐明心要,指示学人,实在是十分难得的点睛之笔。
雍正皇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生前与许多名寺古刹以及高僧大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到一处,只要看见有寺院,一定会进去参拜,闲暇时常与高僧大德谈禅论佛,从中悟出了许多精湛的佛理,对他在位管理政权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宗教的兴衰,都与当时的皇帝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雍正皇帝信佛,因此当时的佛教也是非常兴盛,他对佛教的贡献也非常大。
雍正皇帝广学多闻、才华出众,他所御制的序言或文章,都是文学论坛中的精华,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馈宝,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见证了雍正皇帝的才华与智慧。
该序文是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五月朔日,宣统庚戌年间,由江苏巡抚程德全勒石,此碑原立于寒山寺山门之外(今照壁处)的六角御碑亭内,辛亥革命后,御碑亭被毁,然后碑亦移位。现于寒山寺前院西南边的“碑廊”南端建亭,碑立于其中,仍名曰: “御碑亭”。
此碑高1.8米,宽0.9米,正面刻写着雍正皇帝为《寒山子诗集》所作的序文:
“寒山诗三百余首,拾得诗五十余首,唐闾邱太守写自寒岩,流传阎浮提界。读者或以为俗语,或以为韵语,或以为教语,或以为禅语,如摩尼珠,体非一色,处处皆圆,随人目之所见。朕以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
永明云: ‘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如二大士者,其庶几乎!正信调直,不离和合因缘;圆满光华,周遍大千世界。不萌枝上,金凤翱翔;无影树边,玉象围绕。性空行实,性实行空;妄有真无,妄无真有。有空无实,念念不留;有实无空,如如不动。是以直心直语,如是如是。学者狐疑净尽,圆证真如,亦能有无一体,性行一贯,乃可与读二大士之诗。否则随文生解,总无交涉也。删而录之,以贻后世。寒山子云:‘有子期,辨此音’。是为序。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朔日御笔。”
碑的正面还刻有“宣统三年四月江苏巡抚臣程德全恭录”,并刻有“云汉天章,龙蟠螭负。臣谨案《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列朝御制,仍以时序列于前明之后、本朝臣民之上。今谨援其例,昭代诸碑录,宸翰为首,并恭录御制序于卷端。”
碑阴部分(乾隆御碑):程德全录书乾隆御制《霜钟晓月》诗全文:
“姑苏城北夜泊船,寒山钟声清晓传。春容断续亦同此,传不以钟以人耳。千秋过客不一况,或听欢欣或凄怆。在悬待叩总无心,此意画师何以状。”
从这个序文来看,雍正皇帝对寒山和拾得都相当崇拜,同时也对《寒山诗》十分赞美,并在序言中指出:
“朕以为(寒山子诗)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否则作为一代皇帝,他不会轻易地去为之写序,既然他写了序文,当然他对两位高僧的身份、贡献与成就都有所了解,而且对《寒山诗》也有相当深的研究。
雍正皇帝除作序之外,并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
《天禄琳琅续编》中的《寒山子诗集》更有乾隆的“御览之宝”。寒山、拾得的“和合二圣”艺术形象,由此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
雍正皇帝的佛学造诣很深,其语言精练、字字珠玑,每一句都透视着精湛的佛教义理,如: “如摩尼珠,体非一色,处处皆圆,随人目之所见。”又如: “性空行实,性实行空;妄有真无,妄无真有。有空无实,念念不留;有实无空,如如不动。”
从此可以得知,雍正皇帝读了不少的佛教典籍,否则他是写不出这样的序文的。
寒山诗从民间流传转变为官方推崇,雍正帝作序,极大地提高了寒山诗的社会地位,扩大了寒山诗的影响范围。
寒山寺为雍正帝所作的序刻石立碑,这大概是全国寺庙中仅有的。在千万文人墨客和游人眼里,无疑会使寒山、拾得的和合形象更加生动,和合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这块雍正御制《寒山子诗序》碑,给寒山寺增光添彩,扩大了寒山寺的影响,也成为寒山寺的重点保护文物。
寒山寺雍正御碑
除了墙上镶嵌的诗碑以外,碑廊中还有两块诗碑相向而立。
靠北的一块是著名学者俞樾先生手书的《枫桥夜泊》诗碑。
俞樾先生手书的《枫桥夜泊》诗碑。
刻在“诗碑”上的这首诗出自清末俞樾。俞樾道光殿试中第十九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河南学政。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经学家。红学专家俞平伯的曾祖,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老师。现代著名人物吴昌硕皆是出自他门下。
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书法家俞樾
俞樾写这幅作品的时候,已经是86岁高龄了, 在其写完这块石碑数十天后就轰然离世了,所以《枫桥夜泊》也就成为了他的绝笔诗碑。
与俞樾诗碑相对的是康有为的诗碑。这首诗是他在1920年来寒山寺时所题写的。“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诗文描写了寒山寺的沧桑历史。
碑廊内康有为书写的诗。
参观碑廊的游人
寒山寺的碑廊:曾经有六位书法家写过《枫桥夜泊》诗,现有诗碑有6块,一诗六碑、千古留芳。
唐 张继书写的 “张继诗碑”
明朝 文征明诗刻
碑廊上李鸿章所书《枫桥夜泊》。
寒山寺的碑廊诗刻
寒山寺的碑廊诗刻
碑廊前的 “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该幢经考证属宋·辽年间文物,在幢身上有 “重熙十七年岁次戊子九月丙申 二十九日甲子□□建”的题记,重熙是辽兴宗的年号,即公元1048年。
石幢由幢座、幢身、仰莲、华盖叠加组合而成,高 4.5米,汉白玉雕成,结构简洁明快,浮雕厚重大方。北宋时苏州地区不可能使用辽代年号,所以这座石幢的来历还是个谜,没有介绍。
碑廊前的 “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
经幢
《枫桥夜泊》诗碑千年来均出自名人之手,是寒山寺悠久文化历史的反映,加上佛教文化,说明文化是它名扬天下的根本。至此,可以这样说:诗碑书法异彩纷呈,四海游人大饱眼福。
而在南京“总统府”煦园东长廊南端小亭内,亦有一方《枫桥夜泊》碑,精雕细刻,笔意圆浑,稳重端庄,保存完好。
南京“总统府”煦园东长廊南端小亭内,亦有一方《枫桥夜泊》碑
南京“总统府”煦园东长廊南端小亭内,亦有一方《枫桥夜泊》碑
“总统府”内的诗碑与寒山寺内的俞樾石碑,从形状到大小及文字书体及布局基本一致。两碑均高约2米,宽68厘米,厚32厘米。碑额、碑身及碑座蝙蝠、缠枝等图案也一模一样。明显不同的是“总统府”诗碑材质为汉白玉,而寒山寺诗碑则为青石制成。
两碑正面均以行草体书写,全诗正文28字,并刻俞樾跋语三行45字,大意是说苏州寒山寺内原有文征明所书的枫桥诗碑,由于年代久远,渐渐看不清了,清光绪年间,江苏巡抚陈夔龙嘱咐我(俞樾自称)再写枫桥诗,并刻在石碑上。
碑的左下角另刻有“乙丑重阳汪定执敬观”9个小字,乙丑年当为1925年,汪定执是清末安徽歙县文人,曾与俞樾交往密切,诗境禅理造诣深厚。
而南京“总统府”内石碑在这行字后又多一行篆书“乙酉夏日西泠王劲父拜观”,并有一方篆印,明显是后刻上去的,乙酉年当为1945年。
综上所述;寒山寺可以说是一个钟的世界,诗的海洋,处处有钟,处处有诗。以钟为景,以诗为画。这个景观在中国的寺庙中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是寒山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同时它也成为了寒山寺吸引游人的一种独特的风景线了。
(备注1)陶浚宣‘’(公元1849——1915年),原名祖望,字心云,号稷山居士,浙江会稽(今绍兴)陶堰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举人,精诗词,亦工画人物,曾任广东广雅书院山长。其间接触国内革命志士和海外爱国华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秋瑾被害,他振笔疾书,上万言奏折,斥责浙江巡抚张曾敭草菅人命,义正词严,为士林所敬。
(备注2)祝枝山 (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名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备注附录3)观世音菩萨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
中国民间信仰观世音的习俗,已有2000多年历史。人们世世代代把他她奉为 “救人水火”“救苦救难”的神灵,把她当成 “济世造福”“福荫人间”的圣人,把她当作“扶正除邪”“去病除灾”“招财送子”“主持公道”的万能之神。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她护佑百姓,济世千秋,是万民拥戴的精神领袖。
观音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菩萨,民间对她的崇信远在其他诸佛神之上。观音作为民间信仰的核心,在《西游记》中体现得最清楚。照理在民间信仰的神系中,玉皇大帝应排在第一位,但人们对观音的信仰,远远超过玉皇大帝。
《西游记》第八回,对观音有这样的描写: 诸佛抬头观看,那菩萨: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解人难,渡群生,大悲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兰心砍紫竹,蕙性爱香藤。她是落枷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观音。
在我国,对观音的信仰非常普遍,至迟在宋代己有"家家观世音"的说法,元明清以至于近代,对观音的信仰有增无减,实际上己经成了民间佛教乃至整个民间信仰的核心。
观音并不产于中国,而起于印度的佛教,为大乘佛教所信奉的菩萨之一。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一种文化的传布,像投石池中,激起水面微波,由内向外层层扩散,其力量会渐减弱。反之,一个国家或社会接受一种外来文化,则是由外区推入内区,是先微弱而后强盛的。
佛教来中国,大致起于后汉,而观音菩萨的形象到唐代已经基本定型并逐渐类型化。观世音,焚文为 AvalOKite’svara(阿婆卢吉低舍婆罗)的音译,亦译 "光世音"、 "观自在"、"观世自在",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因避唐太宗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 "观音、大悲",沿用至今。
观音来自何处,有数种说法。
其一,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子。县无仟《悲华经》云: 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此世界名刚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圣王名无译念主四天下,时空藏如来出现于世。王有千子,长名不眗……时大子不眗自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无上菩提,愿我行菩提亡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时宝藏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苦及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在这里,观音为"善男子",其父无诤念在此之前已被授记为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按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其二,观音为莲花所化生。据《铸鼎余闻》卷4引称昙谟竭译《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称: 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得大势。 这里说莲花化生出观音及大势至。
其三,观音由人转化而来。日本有这样一个具民间色彩的传说: 早离和即离,是一对小兄弟,父母死后,被恶人扔到一个荒岛上,行将饿死,弟弟即离口发怨言。早离说:我们被人欺骗,是可悲的,对饥饿、疲累的痛苦,也深深领受了。有过这样痛苦的体验,我们就会懂得这样的道理,如果能再次生活在世上,一定要援救同样不幸的人们。兄弟二人心怀此念,平静死去,终于成为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
其四,婆罗门教认为观音是神马驹。 古代印度信奉的婆罗门教约成教于公元前7世纪,以《吠陀》为最古经典,信仰多神。前6至前5世纪,因佛教和音那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婆罗门教里的观世音并不是人,而是孪生的马驹――双马童神。印度古代婆罗门教视双马童神为善神,神力很大,可使盲人复明、公牛产乳、朽木开花、不育女子生子。释迎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把这位善神纳人自己的体系,成为马头观音或马头明王,以马置于头,故名为观世音的自性身。《大日经疏》卷5云:"作极吼怒之状,此是莲花部愤怒持明王也。"后把观音人格化,变为一勇猛丈夫的形象。
《华严经二十七参章》谓善财童子 "见夫岸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之丈夫,即慈悲之圣者,无尽智炬,作暗夜之光明,一切法云,覆福芽之增长",此谓观音。
《红楼梦》第五十回,李纨出了个谜面是:"观音未有家世传,打《四书》中一句"。最后让聪颖的林熏玉猜到了,谜底是 "虽善无征",观世音的来历、生平不可稽考。
而关于观音菩萨的出身来历,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泛的,还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救父而成正果的故事。
妙庄王突然身染恶疾,百般医治无效,她截、挖自己手、目和药,才救得父亲性命。妙善公主因种种修行功德,最后被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
相传,三皇姑系南北朝时期兴林国君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妙善。其父妙庄王为南和县瓦固村人,南北朝时建立兴林国。其母宝英,南和县郄庄村人,小名郄武燕。
妙庄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妙音,次女妙元(一说妙颜),三女妙善即三皇姑。传说当年正宫娘娘梦花怀孕,于农历二月十九日生下一白胖女婴,取妙相善行之意,叫妙善。
三女长大成人,妙音、妙元都招了驸马,享起了荣华富贵,唯有三皇姑笃志行善。三皇姑生性聪明伶俐,她不学描龙绣凤,而在宫中秘修禅事。
十六岁时,妙庄王要将她许配给宰相李龙之子李炳,她执意不从,夜逃皇宫,至南杨庄村。后来,南杨庄为纪念三皇姑逃婚避难这个日子,将四月初二立为醮会。
三皇姑打扮成村姑模样辗转前行,于九月十九日来到了白佛村白雀庵,皈依了佛门。消息传到宫里,妙庄王给老尼师下了一道秘旨,要事事磨难三皇姑,以使其回心转意。
三皇姑天天挑水、推磨、捣米、做饭、打柴、敲钟,受尽磨难,但矢志不渝。
舍手眼救父;白雀庵西南侧白佛寺内有个黄龙和尚,趁三皇姑外出打柴时,酸言淫词调戏,尽管三皇姑不理,但仍被造谣说她不守清规戒律。谣言传至皇宫,妙庄王下旨火焚白雀庵。
霎时间白雀庵浓烟滚滚,烈焰腾腾,五百僧尼冤魂升天。玉皇大帝得知,派太白金星用通天避火绳搭救三皇姑脱离火海。
三皇姑被救出后,决心到太行山修炼。来到邢台地界双楼村歇脚时,将灌进鞋里的泥土倒了倒,平地立刻从南到北隆起三座山,老百姓叫它“三台山”(今尧山)。
为避妙庄王,三皇姑于农历九月十八日西走太行山,来到苍岩山眺望崇山峻岭,百感交集,放声恸哭,感动了太白金星。
太白金星派了一只斑斓猛虎驮她上山。她登上苍岩山巅,住下来潜心修炼,日日净手焚香礼佛,虔心悟道。转眼九年,于农历六月十九修成了正果,日赴千坛,眼观万里。
妙庄王火焚白雀庵,气病了皇后,自己也整天神智恍惚,恶梦频繁,患了一种怪病——人面疮。在首府朝平城,求遍天下名医,不知所患何疾。
三皇姑不计旧恶,化身点化妙庄王,并亲献手眼治好了妙庄王的“人面疮”。
敕封三皇姑;妙庄王感念三皇姑救命大恩,率百官来到苍岩山敕封三皇姑。本想将其封为“全手全眼”观音,因过分激动说成了“千手千眼”。
帝王都是金口玉言,话音刚落,三皇姑圣像展现空中,果然长出了千手千眼。从此,名刹寺院就添了尊端庄慈祥的“千手千眼”观音,“千眼遍观世界不平事,千手遍护受苦受难的庶民百姓”。
妙庄王传旨全国能工巧匠重修白雀庵,增建“千手千眼”观音殿,为“三皇姑”塑画金身,端坐莲台。据说,这位菩萨“有求必应,神通广大”。
老百姓都把她当作保护神,只要虔诚拜求,就能逢凶化吉,阖家平安。
因朝政败落,两个驸马在战乱中惨遭杀害,大皇姑、二皇姑皈依佛门,被如来佛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妙庄王和宝英深感无法摆脱世俗烦恼,也遁入空门。
后来观音菩萨去了浙江普陀山,文殊菩萨去了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去了四川峨眉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三姐妹占了三座,受到中外香客游人的膜拜。
中国隋代以前观音皆为男身,以南和县兴林国妙善显化为菩萨后,中国观音变身为女像,南和妙善是中国观音女性化的起因。
而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很多种说法, 还有一种是《悲华经》中记载的。
据此经所说,观音前身为远古删提岚国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太子,名叫不眴。长大后和父王一起随宝藏如来出家修行,后来,父王被授记为阿弥陀佛,不眴太子即被授记为“观世音”菩萨,国王第二子名尼摩,被授记为“大势至”菩萨。父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按此说,观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儿子。
父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
“以慈悲为怀,拯救世间苦难,拯救天下苍生”。这是世人对观音菩萨的认知和评价。在人们心中,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是最为仁慈的神明,她(他)有求必应,助人消灾解厄。
在神话故事《西游记》中,虽然南海观世音菩萨的地位,在佛教里看似不是最高的。但绝对属于经常出现,是一个深受“西游粉”喜爱、欢迎的配角。每当观音菩萨出现,手托玉瓶,柳枝轻挥,都能收服妖魔,化解唐僧师徒遇到的麻烦和灾难。
观音菩萨出现,手托玉瓶,柳枝轻挥
除了在《西游记》作品中,在民间,也有很多关于观音菩萨的传说。人们在感受她(他)大慈大悲的仁爱之外,对她也是万分尊崇。如果你说在佛教中谁最受欢迎,恐怕即使佛祖也不如观音菩萨受欢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观音菩萨比佛祖更有影响力。
其实做人和修佛是一样的。多做少说,实事求是的做事,先学做人,再学作佛。人做好了,自然成佛。口中不断念佛,不做好眼前的事,也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只有把所有事都做圆满了,才能修得暇满身。神仙本是凡人,破除“我执”,一心向善,才能步步莲花。人、佛、众生本无差别,一切由心!心怀良善,真诚做人,你就会成为你自己心中的佛!
在此,寒山寺参观暂时告一段落,下面咱们欣赏 古刹钟声(三)走进寒山塔院、寒山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