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西域古国乌孙历史介绍 乌孙国如何灭亡的
乌孙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兼国名。其族属向有数说,比较重要的为:①匈奴族说。此说强调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②突厥族说。主此说者有俄国突厥语学家B。B。拉德洛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等人。所持理由,一是乌孙与突厥开国始祖的传说均与狼有关;二是乌孙称国王为昆莫或昆称,王族贵人的名字多以"靡"字收尾,以及见于记录的少数乌孙语均属于突厥语族;三是突厥阿史那氏系乌孙的后裔;四是乌孙分布的区域恰为后来突厥族兴起的基地。③东伊朗族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一些考古学家以A。H。伯恩什坦为代表认为乌孙很可能属于东伊朗族。特别是从5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界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乌孙是东伊朗族塞卡人(即中国史籍中的塞种,亦称塞人)的一支,塞卡文化与乌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乌孙于西汉初期至南北朝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国都赤谷城位于伊塞克湖南岸,另说在纳林河畔。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西迁时间另有两说;一说为公元前3世纪末;一说为公元前174~前161匈奴老上单于时),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久在当地游牧的塞人。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逐步塞人后尘亦南迁大夏境内(另说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人,月氏一道游牧。
乌孙昆莫猎骄靡感贪匈奴单于救护自己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因此当张骞奉汉武帝命前来向他建议返回敦煌祁连间故地,以便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他曾坚决谢绝,可是在他了解到汉朝国富兵强以后,又愿与汉朝联姻,得借汉朝以自重。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下嫁昆莫,赠送甚丰。匈奴听到乌孙与汉朝联姻以后,亦遣女与昆莫成婚。昆莫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夫人。匈奴尚左,昆莫左胡妇而右细君,显然是因为他仍畏惧匈奴的缘故。乌孙族有这样的习俗:妇女可以改嫁丈夫的兄弟、子孙或其他亲属。细君为人儒弱,年事已高的昆莫出于善意,劝他改嫁他的孙子军须靡。细君上书请示汉朝皇帝,汉廷为了实现与乌孙合力对付匈奴,命其遵照乌孙习俗行事。细君与军须靡成婚后,生一女,不久病逝。汉又遣楚王刘戊之孙女解忧与军须靡成婚。解忧公主生性泼敕,决意为完成汉与乌孙合力制服匈奴的使命效力。昆莫死,军须靡立。军须靡继位以前也娶过一位匈奴女,生子泥靡尚攻,而军须靡病危,遗嘱由其叔父之子翁归靡摄政,等到泥靡年长立为昆称。翁归靡摄政后,号肥王,解忧又与肥王成婚,生有三子二女,长子名元贵靡。
汉武帝无狩二、三年间(前121~前120),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陇西一带大破匈奴,匈奴浑邪王投降,陇西地空。前121~前111年间,汉武帝在陇西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与此同时,乌孙的领土也向东扩张到今新疆呼图壁河流域。在汉朝与乌孙步步进逼的情况下,匈奴联合车师后国先向乌孙进攻。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因解忧公主与昆弥翁归靡遣使上书,热望汉朝出兵以救乌孙。汉发兵15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节助乌孙作战。至本始三年(前71)常惠与乌孙兵大败匈奴。同年冬季,匈奴单于自率数万骑兵进攻乌孙。遇到天降大雪,一日深丈余,人,畜生还者不及十分一。公元前70~前69年,丁零、乌桓、乌孙乘机由北、西三面进攻匈奴,匈奴人民死亡十分之三,畜产损失二分之一,从此大见衰弱,属国瓦解。汉武帝张骞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经营,终获成功。乌孙昆弥翁归靡深感汉恩,拟立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并希望他也能娶一位汉公主为夫人。汉宣帝选定名为少主的一位公主往配元贵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