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罗哲文有哪些故事?
罗哲文先生,中国当代古建筑研究第一人、长城研究第一人、有名古建筑学家、被誉为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征程中的“国宝栋梁”、“万里长城第一人”、我国有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唯一的亲传弟子、中国有名古典建筑大师、古建筑保护专家。
1948年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华北国民党军队退守北平、天津等几个大城市,就在古都北平被解放军团团围困之时、一个年轻人却悄然离城而去,他的目的地是位于北京西北的明代长城遗址。是一个真空地带,国民党傅作义的守军已经撤了,那个地方没有人,自己一个人走着路,那儿连自行车都没法骑,所以有时候骑个小毛驴这样上的长城。
这个年轻人名叫罗哲文,当时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助教,就在战火日益迫近的时候他离开了北京城,通过坐车、骑驴和步行交替的方式耗费了好几天的时间独自完成了对八达岭和古北口长城的初探工作。那的确是了不起,那雄伟壮观、虽然是残垣断壁,但是那种景象那是非常地令人惊叹的。这是罗哲文平生第一次见到长城。长城的雄伟壮观让他惊叹不已。断垒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燕山,雄关古垒今犹在,戌卒征人魂可安。
罗哲文这次冒着战火考察长城,是受师母林徽因的委托前往的。而他们都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中国营造学社是当时我国惟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成立于1930年,创办人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交通系大元朱启钤先生,为研究这本当时无人能解的“天书”《营造法式》,他特意于1929年出资在北平中山公园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他聘请有志研究古代建筑的梁思成、刘敦桢分别主持该社法式组和文献组的工作、分头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的田野调查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最终于1940年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并在此招考练习生,年仅十六岁的罗哲文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社在当地录取的唯一应聘者。因为自己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手工活儿、画图什么的,后来它(中国营造学社)都是考了很多人,觉得罗哲文他还、有培养前途,就录取了他。自己认为也是个缘分,自己也考了其它的学校,自己觉得这个还是合适自己。罗哲文入社之后,先是为刘敦桢先生抄写《西南古建筑调查报告》的文稿,同时练习着为报告画一些插图。半年多以后,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把这位对古建筑很有悟性的本地年轻人调到梁思成先生手下培养。不久,梁思成就特意把罗哲文收为弟子。他一个教自己画图,手把手地教,特别比如说削铅笔怎么削,甚至于当时都要上墨,特别是上墨,就是用墨水儿、那个很困难,怎么让能够让这个墨水上得匀。
抗战胜利以后,梁思成受清华大学邀请、创办了建筑系,并由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合办中国建筑研究所,继续进行古建筑的勘查测绘工作。1946年,罗哲文随中国营造学社来到北平,成为梁思成的助理。同时在研究所里工作,正是梁思成把罗哲文领入了一个广阔的艺术殿堂,使他开始着迷于古建筑研究,并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基石。特别自己还有个老师叫林徽因,她说你还必须得学习古文诗词,而且她很关心自己,说是你还要在清华其他的地方学各种基础知识。所以自己在清华大学也是差不多五年时间就完成了初步的古建筑的知识。1948年秋季的一天,林徽因找来罗哲文,对他说,过去学社在北平距长城很近,但总认为随时都可以去,殊不知一隔就是十多年了。长城是古建筑中很重要的一项、不能不去调查测绘一下,工作量相当大,你年轻、先去打个头阵探一下路。在林徽因的委托下,罗哲文查找资料和地图决定先去八达岭和古北口的两处明代长城。在经过了几天的对长城的初探之后,罗哲文返回营造社,林徽因将罗哲文带回来的资料详细查看,并开始拟定对长城的进一步考察测绘计划,不久由于考察长城需要长期和充分的准备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当时的考察没能继续下去,而这也成了林徽因一生的遗憾。
有人说过,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就好比一个失去记忆的人;而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它也被世界人民视为中国的象征,但在旧中国战乱频仍的年代长城也像饱受磨难的中华大地一样,墙毁楼塌、满目疮痍。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能让这些凝固的历史重获新生,如何能让昔日的雄关险隘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了国家文物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1952年,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首先提出了维修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意见。接待外宾,外宾看故宫、看颐和园,这当然也应该;但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是长城,所以他郭沫若就提出来建议修长城。重获新生的长城,成为全国人民了解中华文明的最好窗口,同时也可以向外宾更好的展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郭沫若提出的重新修复长城的建议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而此时,罗哲文作为青年专家、被调往文化部文物局专门从事全国古建筑调查研究和保护维修的管理工作。就这样他又一次接到了对北京周边长城进行勘查的任务。自己心情非常高兴,自己说这应该像全国人民到北京来的时候去看看,让国际友人、朋友们来到北京也去看看长城,长城是世界奇迹、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所以这样就跟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已经是罗哲文第二次考察长城了,经过深思熟虑、他再次把八达岭作为这次考察的第一站。虽然工作条件和以前一样艰苦,但有了国家的支持,这次罗哲文的心情和以前可是大不相同。断垒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赐上金戎刀,要使长龙复旧观。罗哲文在1952年第二次考察八达岭长城时,把自己四年前的那首旧作进行了一番修改,从改过的这首诗中足以看出罗哲文修复长城的决心。自己就是要把长城给它恢复起来,当时自己已经做了长城维修保护工作,所以自己的任务还是要让人家能上去看,不能让它残垣断壁了。
经过三个月披星戴月的工作,罗哲文等人完成了对两处长城的勘察测绘,从而取得到极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回北京之后,却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拜访了老师梁思成。因为罗哲文深知这份长城维修计划对于新中国古建筑维修界来说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待,所以他急于得到恩师梁思成的指点。梁思成提了几点意见,就是在长城的周围不要种树、不要种高大的树。因为你种高大的树、把城墙就挡住了。这个意见很好,现在都没有种树;另外一个就是环境,环境得美化。现在秋天长城周围都是红叶,挺好看、挺漂亮的。
在十几位同事的配合之下,罗哲文对长城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同时广泛查阅了长城的各种图文资料,认识到万里长城尽管分布极广,但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如今还能看出形体轮廓的只占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这些能够依稀看出形体轮廓的长城中,基本保存完整的又仅有十分之一。于是,他果断地把距离京津地区较近的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长城列为实地勘察和维修的重点地段。第一次修了也就是半年吧,因为要加快速度开放,那都是靠人工的,砖都是人工背的,也没什么施工机器,那里用不上。八达岭长城南四路、北四路,就是大概一边有一千米,四个台子、四个城台,城墙上不是有台子嘛,南边四个城台、北边四个城台。就是人们上去,你从南边上去四个城台、有的从北边上,都可以;你要两边都上也可以,双边也行,所以这样很快就修起来了。
在罗哲文和大家的一起努力之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修复了八达岭长城、居庸关云台、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城楼等,使这些古老的建筑的恢复了昔日的雄姿,并很快向国内外游客开放参观游览。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长城对外开放、前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这里也成了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和领导人的指定游览场所。周恩来总理指示,长城的情况要向外国客人讲解,但是、当时能够向游客介绍长城知识的人却很少。讲解员就随便说一些(长城情况),不是很科学的,所以有些重要的外宾就让罗哲文他去给他们当导游,就给他们做讲解。
罗哲文在八达岭地段担任解说员的时候发现,尽管自己多次考察长城并主持了对长城的修复工作,但实际上对于长城自己还远远谈不上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罗哲文开始了对长城的长年实地考察,并不断地参考和查阅相关资料,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关于长城的专著《万里长城 —— 居庸关 、 八达岭》。此后,他又撰写了多部相关著作。这些著作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在海外发行。一般的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都认为长城是汉族驱赶少数民族的,实际上真正修长城的汉族很少、都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你比如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北魏、西魏、北齐都修长城,辽、金也都修长城。因为长城起个什么作用,只要占领了、统治了中国中原地区,要保护中原地区的安定;而北方是少数民族、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来就是几千、几万的马队,你要没有挡着他的、他马队过来了。所以只要是统治了中原的王朝和国家就必须得修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