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开国功臣范文程生平 范文程子女 范文程结局 范文程政绩
出身仕宦 仗剑军门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终年六十九岁,隶汉军镶黄旗。他一生经历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开创时期,又经历了顺治和康熙两个朝代,为官四十多年,是清朝最著名的开国功臣,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是清代初年卓越的政治家。
范文程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他的祖籍在江苏,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
范文程的祖父名叫范沈,在十四个兄弟中排行第六。在当时的形势下,只能当一个沈阳卫指挥同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县级副职小官。范沈生有三子,第二子范楠就是范文程的父亲,一生困苦,未能出仕。范楠生有二子,长子文案,次子文程。
范文程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历代为官的家庭里。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平素有远大的志向。但也深知仕途的艰难,祖辈父辈的坎坷经历,在年轻的范文程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养成一种沉着、刚毅、聪颖、机敏的性格。在十八岁的时候,他与其兄一同考中了沈阳县学的秀才。当时的辽东,地处东北边陲之地,文化很不发达,能熟读四书五经成为县学生员,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这时的明朝,正处于激烈动荡的形势之下,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民族矛盾也日益炽烈。在范文程的家乡抚顺,明朝和后金的斗争日趋激烈。
随着辽东形势的发展,为了拉拢、控制女真人的势力,明廷不得不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封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然而努尔哈赤决心率领女真人与明朝分廷抗礼,到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也就是努尔哈赤背叛明朝、称汗建国的第三年,一举攻占了明朝辽东重要军事据点抚顺所。
年轻的范文程,耳闻目睹了满族的兴起与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他以封建官僚知识分子的眼光,清楚地看到明朝已是“气数”将终,而女真人的后金政权正在方兴未艾。所以在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当努尔哈赤率军攻下抚顺时,范文程与其兄一起,便毅然决然地亲赴汗营,“仗剑谒军门”,投奔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热情地接见了他们,并且与他们谈了话,自然免不了问起家世与经历来,很是器重他们的来归。当努尔哈赤得知范文程是明朝兵部尚书范镱的曾孙时,就对身边的各位亲王贝勒们说:“这个人是名臣之后,一定要好好地使用他。”言下之意在于希望范文程也能成为他的名臣,于是努尔哈赤令诸位官员都要优待以礼。并且由于范文程熟悉当时明朝以及辽东的政治、军事形势,因而被努尔哈赤选为亲随、当了参谋,投笔从戎南征北战。他先后参加了攻取辽阳(1621年)、西平(今盘山县古城子乡)(1622年)和广宁(今北镇)(1622年)等一系列的战斗。他“所在行营,必参帷幄”,显然,范文程在争夺辽东以至辽西的战斗中,贡献了他的聪明才智。
进入文馆 太宗谋臣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他总结努尔哈赤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治理好国家首先要安定黎民百姓,并且要调整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缓和民族矛盾。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统治地域的增大和人口的增加,皇太极制定了对后金政权进行改革的方针,参照明朝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欲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己躬之得失”,在天聪三年《1629年)四月,建立了内阁的雏形——文馆,范文程受到破格的重用,和达海、刚林一起成为文馆的骨干。文馆的建立,标志着后金政权向着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前进了一大步,这其间范文程以其特殊的地位与才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然地成为皇太极的主要亲信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