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明武宗朱厚照简介(真实明武宗的正确评价)
01
正德12年夏日的一天,居庸关守城官兵接到一条奇怪的命令:
立刻将城门上锁,并把钥匙藏好,严禁任何人出塞。
就算皇帝来了也不能开门。
发布命令的是驻守居庸关的御史张钦,下属都知道这个领导是个说一不二的人,立马照办,但免不了议论:这口气太大了吧,如果皇帝真来了,御史大人敢不给他开门?
结果议论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因为第3天,出生5个月便被立为太子、14岁登基、明朝血统最正(嫡长子)的正德皇帝,便真的来了。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02
其实御史张钦并非是个喜欢说大话的人,之所以在命令中提到皇帝,是因为这次关门针对的,正是这位天子。
不久之前,他收到朝中的消息,皇帝不顾大臣反对,执意要出塞巡视。
他立马上疏反对,近日蒙古兵屡次进犯,贸然出塞太过危险。
明史:万一有不虞,其如陛下何?
但连上三封奏疏都石沉大海,张钦便预感到事情不好,据京城的同事说。
这位皇帝相当任性,登基没两年,便不顾群臣反对,搬出紫禁城住在自建房里;
平时的命令只要有群臣反对,管你是一品大员还是无名小辈,轻则直接开除,重则廷杖打死。
张钦预感,以皇帝的性格,肯定是要出塞了,但前线探报,近日蒙古兵可能有抢劫的大动作。
他权衡再三,决定以死相抗,如果皇帝要过居庸关,就必须在自己的尸体上踏过去。
他已经安排好后事,和家人进行了告别。
张钦是个明白人,让皇帝出关,万一有不测,自己难逃一死,还落得失职的罪名,不让皇帝出关,自己也是一死,但至少是以死报国。
所以,当正德皇帝到了居庸关附近,兴高采烈的派人去传旨开关的时候,结果门没叫开,却踢到了铁板。
皇上派来宣旨的太监看见一个满脸杀气的人手持利剑坐在关门之下,从官服上看,正是御史大人张钦。
宣完圣旨后,御史大人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圣旨是假的,朝廷并没有事先通报,谁敢私自开关,必死于他的剑下。
狐假虎威惯了的太监哪见过这种拼命的架势,立马撒丫子跑了。
张钦知道,这些太监都是键盘侠,虽然当面不行,但回到皇帝那里肯定能把自己喷死。
等皇帝一怒之下亲自来问罪的时候,自己也就玩完了。
据正在接待皇帝的地方官火速来报,太监回去后哭着说张钦不仅不奉旨,还差点杀了自己。
皇帝龙颜大怒,大喊要派随行侍卫去杀了张钦(为我捕杀御史)。
张钦早有心里准备,不为所动的继续坐在城门下闭目养神,平静的等待死亡。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张钦整整等了两日,也没等来那个取自己首级的侍卫,反而等来了一条消息,据昌平的官员送来消息,皇帝已经返回昌平,在御马房玩了一整天后,又朝京城去了 。
张钦不由长舒一口气,看来皇帝也不是传说中那么残暴,自己算是捡了一条命。
03
但劫后余生的他不会预料到,自己高兴的太早了。
半个月后,张钦离开居庸关去白羊口视察,在途中他接到了一条消息。
惊的他立马取消工作,调头返程,原来正德皇帝已突然微服驾临,在居庸关住了一晚上了。
等张钦快马加鞭赶回居庸关的时候,手下告诉他,皇帝已经溜出关口,奔向了塞外茫茫的草原。
张钦立马带人去追,但皇帝已经留人守着关门,不许任何人出去。
被套路的张钦哭笑不得,自己只以为这皇帝残暴,没曾想这皇帝还如此鸡贼呀。
皇帝出关的消息一经传出,举国哗然,张钦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祈祷着这位20出头的小皇帝能躲过凶狠的蒙古兵,赶快玩一圈就返回京城。
但张钦没预料到,这种担心的日子还要延长几个月。
因为在草原驰骋的皇帝听到一个消息,蒙古即将发动近年来最大的一次侵略--檀阙小王子率5万骑兵进攻大明。
04
从未上过战场的小皇帝不仅不愿回京,反而像打了鸡血般兴奋。
他自封大将军,坐阵阳和,一面指挥大同总兵分兵把守,严阵以待。安排副总兵率军尾随蒙军,随时报告动态;
一面下令宣府、辽东等地守军火速集结,供自己指挥,皇帝已经摆出打一场硬仗的姿态。
得知消息的张钦如遭雷劈,他隐隐感觉前朝的土木堡之围将再度重演。
战场上传来的消息让张钦彻夜难眠,最让他提心吊胆的是涧子村一战。
据前线消息,蒙古精锐全员出动,将明军拦腰切断,分割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千钧一发之际,皇帝亲率阳和部队紧急增援,10多万人在北方荒野里形成了三个包围圈,往来厮杀、喊声整天。
皇帝也亲临沙场,稍有不慎,随时有被俘或被杀的危险。
如此危险的战况,就连张钦也没经历过。
他等待前线战报时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难安,也难怪,皇上一旦遇有不测,他就是千古罪臣。
为了寻求心理安慰,他不断向京城同事打听这位小皇帝的兵法学的如何。
但京城的同事大都摇头叹息,说皇帝哪会认真读书,整天不务正业。
平时没事儿就击球走马、放鹰逐兔,如果非要说打仗有关的,那就是在自建房里组织太监排兵布阵互相打着玩,但那种过家家也能算吗?
和同事谈完后,张钦彻底绝望,又一次和家人告别,重新做好了等死的准备。
05
但几个月后,张又没死成,晒成古铜色的正德皇帝骑着一匹枣红马,身穿铠甲,头戴银盔,腰佩宝剑。
神采飞扬的率领军队浩浩荡荡的回来了,又惊又喜的张钦开关迎接,他获知,皇帝大获全胜,蒙古兵已逃窜到草原深处。
实际上,经过这一战,正德一朝蒙古人连边境都不敢再深入。
跪在皇帝面前的张钦内心依然忐忑,毕竟他曾抗旨闭关怼过皇帝,很显然,正德皇帝也并没有忘记这件事,他翻身下马,看着汗如雨下的张钦。
突然放声大笑:你之前拦我,可皇帝我今天已经归来了,赦你无罪。
张钦没想到皇帝如此大度,一颗心终于落到肚子里。
望着皇帝远去的背影,张钦陷入沉思,这短短几个月里。
历经大悲大喜,凭空捡回了三条命,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到底是个什么祖宗啊。
06
驻守边疆的张钦确实看不懂这位特立独行的皇帝,但和这位军营中人相比,地方官对皇帝的印象却简单的多--小神经。
正德十四年,南京的官员们紧张筹备了几天,精心准备了一桌子本地特色菜,备上压箱底儿的好酒,迎接正德皇帝。
不多久,皇帝到了,前呼后拥的进来,看到满桌子大鱼大肉,却突然发飙:“这太浪费了,不吃了。”
地方官们面面相觑,诚惶诚恐,不知哪里触怒了这位天子。
皇帝又说:“饭就不吃了,你们算算这桌菜多少钱,给我折现吧”。
地方官们猝不及防,差点昏厥。
没过几天,地方官们又陪同皇帝去河边垂钓,皇帝钓鱼技巧特别娴熟,不一会儿便钓上来半桶鱼,他心情大好,捞出最大的一条指着一个官员说:“这条鱼给你了。”
地方官大喜,连忙跪地扣头谢恩,双手恭恭敬敬的捧过来。
结果皇帝一直定定的看着他,直看的地方官有点摸不着头脑,正德一伸手:“白拿吗?给钱啊。”
这位官员一时蒙圈,确信自己没听错后,连忙嘱咐手下回家取钱。
正德皇帝去南京,是因宁王叛乱,他决定御驾亲征。
结果刚要到达战场,叛乱已被地方官给平息了。
正德觉得不过瘾,他非要亲手逮捕宁王,宁王被放了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松绑,高兴了不到一秒,皇帝一声令下,宁王又被当场摁倒,押回监狱。
地方官们目睹了这历史上最神经质的一次抓捕。
其实别说南京的地方官了,可能就连被抓的宁王,都会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是个小神经吧。
07
这位地方官眼中的小神经到了一个女人眼里,却又是另一番模样。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豪叛乱,正德皇帝御驾亲征,连绵不绝的队伍日夜兼程,到达山东临清。
而远在京城的一名头戴金簪的女子,正在抚琴奏曲,琴声忧伤,因为皇帝失约了。
这个女人叫做刘良女,她本已嫁人。
被皇帝的手下掳掠到京城当乐工,在一次为皇帝奏曲时,突然被深情表白,皇帝表示十分喜欢她,并赠金簪为信物,告诉她在京城等侯。
南征时自己会派人拿着金簪来接她,在见到拿金簪的人之前,千万不要离开。
这一等,就是几日过去了,连个人影都没有,刘良女有些绝望。
民间盛传当朝皇帝甚为荒淫,经常纵容手下强抢民女,享乐后便抛弃,对自己这个出身低微的人,当日的约定,皇帝大概已经忘了吧。
刘良女对自己未来的命运想了一百种悲惨的结局,但是唯一没想到那种,却发生了。
很快,刘良女就等到了前来接她的人,这个人并没有带金簪,但刘良女却毫不犹豫的跟着他走了,因为来人正是正德皇帝。
欣喜若狂的刘良女,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皇帝会突然出现。
其实除了刘良女,文武百官也想不到,此时行至半途的中央军乱做一团,因为他们发现皇帝失踪了,连皇帝的贴身侍卫都不知道正德的下落。
原来正德一直都没忘记约定,出征时就想派人接刘良女,但他在途中骑马颠簸丢掉了簪子,找了几天都没找到。
一直到了山东临清,思念若狂,又害怕不见簪子刘良女不敢来,竟然不通知内外侍从,找了艘小船日夜兼程,花了整整一周亲自去接。
刘良女跟着皇上,宛若梦中,亦步亦趋的一同南下。
《明实录》记载:上乃独乘舸晨夜疾归至张家湾与刘俱载而南。
当朝天子放下江山社稷,千里来迎,对女人来说,确实足够浪漫。后世历代吃瓜群众也觉得浪漫,正史里记载的这寥寥数笔,后来被改编为京剧的经典曲目《游龙戏凤》。
其实还有一件事也同样浪漫。
南下之后,因为平叛异常顺利,正德心情大好,带着刘良女同游南京。
每到一个寺庙,刘良女便感觉心跳加速,原来皇帝下令将南京城里所有寺庙都扯满慢帐和经帘做的横幅,上面用金字写着: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与夫人刘氏施用。
人民群众当然都知道所谓的大将军镇国公朱寿就是当今皇上,夫人就是乐籍女子刘良女,皇帝像是热恋中的青年,迫不及待的将幸福宣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