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做了哪些改革?
序言:王莽篡汉以后改国号为“新”甚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改革,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随着他的改革将自己窜来的江山给亲手毁掉。
豪族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贵族区别于豪族,贵族往往是封侯的大家族,而豪多为地方势力,贵族与豪绅纷纷揭竿而起,流民百万,灾荒严重,而那改革究竟触动了那些霍乱的根源,或者说如何引起这一场纷争。
豪绅家族的崛起,反咬一口的报复
一切追随在汉武帝的《告缗令》,这一法令目的是收集财富,让民间进行互相检举来收集财富,这就慢慢带来了隐患。重农抑商带来的双重压制,对于这些商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商人再次政策下就需要活路,能够把可动财产变更为不动财产的只有土地买卖,将财富买为土地,这时候检举不出金钱就能不用交重税。
而再次带来的就是无数的土地兼并,在另一方面负责收税的官员则与商人勾结出现了垄断的财富,而这时候豪绅就慢慢形成。土地兼并带来的就是土地减少,那么土地少了农民就没了地可种就开始寻找新的土地,这种农民称为流民。流民百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那么又该如何解决?
按照人口的处置,要么给地,要么自生自灭,而要么找到归宿。在后者归宿上谁有地跟谁,显而易见是地主。于是越来越多的流民奔向豪绅,豪绅不仅人数多而且土地多形成了私人武装,以家族的形式开始繁衍。
而就因为这样的豪绅在地方称霸,王莽上台后第一刀切上了豪绅,这意味着阶级对立。一般豪绅的起家是土地兼并,而王莽推行周代的井田制开始抑制土地兼并,井田按照分化阶级开始分配,想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确实十分苦难。吞进去的土地容易,吐出来就不容易了,这是个根源性打击,引起豪绅势力的不满,这种不满持久性积蓄起来,等待合适的时机爆发。
经济性的改革将完全改变了社会结构
王莽对其改革更是托古改制,按照《周礼》《乐语》中的五均六爵,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政府强制管理市场,将物价随着季节进行定价。在本意是好的,进行不同的市场调节,但是上行下放的时候却变了味,政府与豪绅把这个作为敛财的工具,随意定价,哄抬物价,因为关于物品到底多少的价值完全没有人去做市场调研,只是凭借主观来算。
在儒家中,士农工商下农一直大于商,所以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来没有停止,这种抑商政策实则就是加重商税使之从农。
在这上面很明显的则是贷款,这种贷款面对的是非生产性消费,利息为百分之十,但也在地方上施行起来十分的腐败,官员强制性贷款来收费使之给人们带来沉重的赋税,导致人心涣散。
再者就是货币上的改革,货币作为经济流通的物件,竟然能够多次改革,大面额的错刀出场给市场带来轰动,因为是大面额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其中不乏造假人员。这种大面额的货币造起假来跟真的分别不出,甚至引起造假热,这种假的货币进入市场引发了金融系统的崩溃,在民间的时候货币繁多无法定义,而民间自发统一用了五铢钱才慢慢制止了改币的时代。
天时地利人和下的豪绅家族登上起义的舞台
公元11年蝗灾、盗贼四起,公元13年西域都护使被杀,16年又是地震和大雪大汉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此时黄河水泛滥,蝗虫肆虐这些加剧了流民的增生,这些人便纷纷起义,这些都是小型起义,登不上台面。都是一些羌人武装,在王莽的军队下用了一年便消灭了,而面对真正的是山东赤眉军和绿林军,起义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让王莽恐惧。
这两股起义军则是豪绅的背景,拥有着强大的财力和武力,占据山头与王莽作对,而在赤眉军上面缺乏了远大的战略目光和管制,仅仅是江湖豪气而绿林军在与王莽对抗中掌握了历史的命脉,推翻王莽统治重新建立大汉。
而他们的领袖就是刘秀;加之姓汉,在另一方面人们还是遵循正统将刘秀所带领的军队成为了光复汉室的起义军,人人拥戴,这种伐新的起义运动赋予了另一种含义上的正义性。在群雄起义的年代总需要有一个领袖和纲要来负责施行,由于王莽的政策太过于刚硬甚至是太过于理想化导致民不聊生和豪绅仇恨在这一刻都爆发了,而那王莽新政下的各个措施也就不断受到冲击,矛头指向后王莽可谓是大势已去,仅仅几年的新朝就覆灭。
评价
王莽是个人物,但不是个皇帝的人物。治国和篡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方面,能够篡国不意味着能够治理国家。作为权臣能够将大汉的天下篡夺而来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顶级的谋略在朝廷中施展得淋漓尽致而得到这刘家天下,但实在不适合做皇帝,这种朝廷中的夺权谋略用在政治上反而是适得其反。
更像是一个儒家的傀儡,在无所适从的表现下,接受儒家的熏陶和灌输,他忘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改革是在一切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而通过这种混乱的局面迅速地乱改,不仅结果不如意还会引起制度上的破坏。
他始终刻意地符合周朝制度,这是属于一种想要施展抱负却奈何没有任何想法,反而想凭一己之力在现在的汉室里更改他的理想世界,所以用了前人的治国方略。这种方略很大程度都是儒学的实践,事实已经出来,这种晦涩尴尬的硬搬将汉朝的体制撑破,所以在这里来说他完完全全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