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安徽黄山石潭村
石潭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霞坑镇。石潭,原名石溪,又名石川,居华源河畔。因该河段分布有有“关爷庙潭”、“九千潭”和“杨树潭”,三潭均峭石林立,潭水清澈,深不见底,故名“石潭”。
石潭村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山清水秀,人文景观灿若明珠。古石潭人善于经商,造就了发达的商业,村中店铺林立,是旌德、歙县徽商从水路经新安江往杭州的重要通道。
石潭始建于宋建炎年间(1137),延硕公北迁宣城,其后裔再北上江北定居六家畈,形成六家畈吴氏,其弟吴唯就近南迁石潭村。兄弟自北宋未年从富饶村(岩寺塔下)分迁后,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近800余年。
石潭村在历史上是以吴氏宗族关系为纽带,经过八百余年繁衍而成的同族聚居村落,至今仍保留一姓一村,历史上人口最多时号称千灶万丁。至今,石潭村仍完好保存着近千年历史的吴氏宗谱,足显其文化底蕴之深厚。
石潭旧时设里,称“德润里”,后改制为社,称“新置社”。民国时设石潭乡,管辖“上四保”和“下六保”。1949年解放时,设石潭小区。1953年划建石潭乡,1956年建立石潭高级社(所在地),1957年隶属霞坑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隶属霞坑公社,设石潭管理区,1962年划建石潭公社,1983年行政改制后,称石潭乡,1992年撤区并乡,并入霞坑乡,置石潭行政村。
石潭村利用自身的自然环境抱河(华源河)而筑,依山(后山)而居,以天然的河流为脉、交错的街巷为络,以小巧自由布局的徽州建筑院落为肌,与特有的风俗人情有机交融。“水”是生命之源,濒水而居是村舍建设的铁律;“便”也是选择宜居之地的重要条件,既要便于汲水,便于外出走动,便于劳作等;“聚”乃人性使然。尽管石潭村落的形成没有事先统一规划,千百年来各姓族的自然发展融合仍然显现着这些可循的“序规”。
石潭布局颇具特色,村中河流称华源河,华源河东西两侧民宅依河而建,并有古埠头深入河旁,村内青石铺路,小桥横卧河上,连接东西人家,使人感觉身处山村,却又似在水乡。村东一条小溪,从山谷流出横穿村东,弯曲蜿蜒,碧水淙淙,由村中出,汇入华源河,给村民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一个天然的护村网络。
村中存有数百年的古祠堂、古民居、古水口、古庙、古桥、古埠头等,特别是被堪称为古祠堂典范的叙伦堂。叙伦堂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400多年历史,有房梁100根,为国内建筑史上奇观,号称“百梁厅”。
石潭村形如燕窝。叠峦重嶂,四面拱围,环绕周密。村中楼房高阁,一望巍然。石潭村静谧幽深的街巷,诗情画意的村边水口景观,淡雅明快的建筑色调,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景,精湛华丽的装饰风格,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融为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