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行酒令怎么玩?
行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一般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饮酒行令,不仅要以酒助兴,往往还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要求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行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
魏晋时,文人雅士多喜袭古风,整日间饮酒作乐,清谈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已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更因作诗这种高逸雅事的参与而不同凡响。最著名的一次“流觞曲水”,当数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修禊大会。当时,“书圣”王羲之与当朝名士四十一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排遣感伤,抒展襟抱,众人所作的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就是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唐宋时,酒令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种类也更加丰富多彩。据皇甫松《醉乡日月》记载,当时已有“骰子令”“小酒令”“改令”“手势令”的名目了,酒令的游戏规则也有了多种规定。大诗人如孟浩然、王维、元稹、李商隐、杜牧、皇甫松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行令的诗篇,为酒令文化增添了浪漫色彩。
中国酒令数目繁多难以统计,但就大体上来看,所有的酒令都可以分为四大类,即雅令、通令(又称俗令)以及筹令和古令四种。而在现代又有人将行酒令分为猜拳类、文字类、牌骰类杂类等等。在古代雅令主要流行于士大夫等具有一定知识文化的阶层,内容多以诗词歌赋为主。通令由于其对参与者的文化素养要求不高,因此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中。筹令是指通过牙牌、竹筹、骰子等工具进行行酒令活动的方式。这一方式也同时应用于不同社会时期的不同阶层之中。至于古令,就是该代人使用上一代或上几代的行酒令方式进行行酒令活动。
1、通令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有掷骰子、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在行令过程中比较豪迈,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相对的,通令中人们大声呼号,争大斥小有失风度。因此显得粗俗嘈杂。同时通令行令方式比较单一,显得有些单调。
通令的主要行令类别有拳令,即划拳行酒令。这种行酒令通俗易懂广欢迎。无论知识水平如何年龄大小都可以用。而拳令只是通令中大众令中的一种。除拳令外,大众令还有骰子令、猜物令、指掌令、虎棒鸡虫令等行酒令方式。
2、雅令
雅令在古代是上层社会中较流行的游戏。雅令的行令方法与通令大体上类似:都是推举一人作为令官,出一句诗赋或对子,后来接令的人需在形式或意思上与令官所出相似。这些句子根据规定可以是自写,可以是其他诗人的佳句。应令者需要博学多才,文思敏捷,对参与者的文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行酒令往往是一局酒宴的核心与精彩之处,最能展示行令者的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
雅令之中也分不同的形式。《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环节“飞花令”就是酒令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飞花令是每个人都说出一句带“花”字的诗,难度按照行令人的意愿进行改变。除飞花令外,雅令还包含卜萁子令、花酒令等常见于实际操作的酒令。除了这些常用酒令之外,雅令见于史书记载却应用较少的酒令还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
3、筹令
筹令原本只是一种小类,但后来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酒令形式。人们把诗句、劝酒句、饮酒方式等篆刻其上。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起到活跃宴席气氛,又能使人掌握一些知识。因为它的一举两得,筹令得到广泛使用和发展。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行酒令的小故事
清朝的时候,浙江绍兴有一个才子叫徐文长。他博学多才,有人推知崇,也有人妒嫉。有一天,有6个文士专门找到徐文才的家并要和徐文长比文采。在酒席上,徐文长摆了6盘大菜。这时有一个文士出了一个刁主意,说按年龄大小行酒令,并且酒令必须是一个典故,只要典故与桌上的菜有关,就可以拿这盘菜去吃。第一个人道说:“姜太公钓鱼”,便把桌上的一盘鱼端了过去;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于是将一盘鸡肉端走了;第三个人说:“朱元璋杀牛”,牛肉就归了他;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把羊肉也拿走了;第五个人说:“张飞卖猪肉”,就顺手将一盘猪肉移到自己面前;内第六个人忙说:“刘备种莱”,便把最后一盘青菜端走了。六个人得意洋洋地正要动筷子,只听年龄最小的徐文长说声:“容等一等!”接着说道:“秦始皇灭六国。”此言一出,一直不服徐文长的6位文士都连声喝采,大叫绝妙。
宋代有一个叫做赵开的财主,他的儿子努力读书,考中了举人。举人在当时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财主很高兴,为儿子举办宴席庆祝并邀请儿子的先生(老师)参加。为了让场面热闹一点,财主还叫了手底下的一名老农和一名长工一起。这位先生到了宴席之后对财主的招待很满意,但对和农民与长工坐在一起不太高兴。因此他提议行酒令助兴,意在显示自己的才学并奚落一下这两个人。
于是他出令"三字同头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嫂妈;不是姑嫂妈,哪里去摘芙蓉花。"说完后坐下得意洋洋地吃菜。财主的女婿有一定文化,对道:"三字同头大丈夫,三字同边姐妹姑,不是大丈夫,哪里有姐妹姑。”邻居老农虽没有读过书,但见多识广,也站起来说:"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边清淡酒,不是左右友,哪里有清淡酒。”最后轮到长工,他已明白了先生今天行酒令的目的,于是站起来说:"三字同头先生牛,三字同边塘坝丘,不是先生牛,哪里能梨塘坝丘。"那先生弄巧成拙,讨了个没趣,又气又恼,但却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