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20、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一、杨伯峻: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钱穆: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李泽厚:孟武伯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使父母亲只担心子女的疾病。”
详解:上三解中,杨的解释变成答非所问,显然大错特错;钱、李的解释大同小异,但都把孝变成了一种行为规范而脱离了实际情感的当下基础。孟武伯,上章孟懿子的儿子。“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唯其疾之忧父母者”的倒装与省略,“唯”,纵使;“其”,指代儿女;“之”,结构助词。孔子这里说的很平易,也很有操作性。什么是孝?孔子给出一个判别的标准,就是“儿女纵使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感情”,为什么?因为自己生病而使得父母担心,更使得父母得不到照顾,为此不安,因此产生忧愁。这种感情是当下产生、发自内心的,不需要什么道德规范去约束。
二 、本章,如上章,同是站在具体个体的角度,审视“孝”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行为的当下性。
1、孝,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道德概念,而是一种真切的当下的感情,纵使你生病,也当下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这就是孝。当然,平时没有生病时,当下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同样也是孝。但在生病等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当下自然地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这种孝才算是经历考验的。有些所谓的孝子,平时口比蜜甜,真到紧要关头,只想着自己,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不用说自己生病等情况了,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孝。
2、注意,这里的“疾”只指生病,不指那些不当行为等导致的过患。人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送黑发,任何不珍惜自己生命的,因为一些恶习而遭遇意外的儿女,都是世间最不孝之人。另外,因为自己的行为遭受伤残、牢狱等,道理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一个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导致伤残、牢狱、甚至死亡的,绝不可能在当下真正产生对父母的担忧,这些人心里如果真的担忧父母,就不会容忍自己有任何不当行为而把自己陷入险地。
3、朱子这里的解释很有道理,说父母担心儿女有病,常常会忧虑,正所谓「身有伤,贻亲忧」,那么「德有伤,贻亲羞」,身体不能有病,我们的道德,德行也不能有病。所以「人子体此」,就是做儿女的体会到这一点,应该以父母之心为心。父母忧虑我们的身体,那我们自己也要懂得保养好身体,不能生病,生病这就让父母忧虑了。有这样的一个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守身体跟守德是一样,所以这里讲的守身,它的意思是广泛的,不仅身体没毛病,道德也不能亏欠。因此一言一动都是非常谨慎,不敢骄慢、放逸,这叫守身。就怕身有瑕疵,德有亏欠,这怎么能叫孝?真正有这样的一种谨慎的操守,念念以父母之心为心,这就可以称为孝。
4、朱子又提到另外一种说法,「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这前一种说法,是儿女为了不使父母担心,所以守身谨慎,不让身有疾病,也不让德有亏缺,是这样的一种谨慎的心,这叫孝。这第二种说法,朱子也引用,也说得通,也说得很好,说为人子,不可以使父母忧虑我们德行有亏欠,自己不能陷于不义,陷于不义就是「德有伤,贻亲羞」。所以父母对我们能够放心,知道我们不会干坏事,不会缺德,能够念念修养自己做君子、做圣贤,那父母还有什么忧虑?如果说有忧虑,那可能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可能会有病。
5、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万一得了病,这就会让父母忧虑。除了得病让父母忧虑以外,其它的都不会让父母忧虑,可见得这位孝子德行几近于完美了,这才有叫孝。所以两种说法都很好,两种说法都终归到一个德字。自己不能有任何不义的行为,这才不会让父母忧。除了身体有病,其它一律不会让父母忧虑。这种说法是在何晏的《论语集解》里头,他引马融,这也是大儒,东汉的大儒,他的说法,「马融曰:『言孝子不妄为非,唯有疾病,然后父母忧之耳』」。朱子就是引《何晏集解》,马融的这个说法。
6、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李炳南老先生,我们的师公,他在《论语讲要》里面也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孟武伯他是出身贵州,从小就有骄奢淫逸的毛病,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一个纨裤子弟。那么孔子在这里点他,点得非常委婉。告诉他说,「为人子要做到孝道,除了身体有病之外,其余都不能使父母忧虑」。换句话说,如果你有诸多不义的行为,这叫大不孝。当然这句话没点出来,话里带着这个话,这是圣人言语的艺术,对于孟武伯这样的人,不能讲得太白,点到即止。你讲得太白、太直,这引起他的怨恨,那不就自找麻烦?他不能够改过,反而对你怨恨,甚至会起谋害你的心,这不是让他造更重的罪业吗?所以夫子在这里回答他非常的委婉。那么他听懂了,当然他就能改。他要是听不懂,他也会应该来问。他要是不问,那你说得再白、再直,也没用,他不想去学。所以跟圣人相处,一定要有谦卑恭敬的心,才能真正得利益,否则圣贤老师讲的意思,我们都没能听懂,更不要说去落实。
7、蕅益大师在他的《点睛批注》里头说一句,「此等点示,能令有人心者痛哭」。这句讲得非常平实,但是字里行间,我们已经感觉到蕅益大师那一分孝心。夫子讲得这么简单一句话,「父母惟其疾之忧」,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儿女,常常为儿女忧虑。自从儿女呱呱坠地以后,父母的忧念就没有断过。古诗有曰,「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到了一百岁,他的儿女八十岁了,父母还一直在忧念着八十岁的儿女。这讲得很形象,说明父母对儿女的忧念,是永不止息。到什么时候才为止?父母断气了,再也不能忧念了,这才止息。所以古诗有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这两句诗我们去体会,父母对儿女那种关怀。父母对儿女的帮助,辛勤的劳动,像春蚕吐丝,一直吐到死为止。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自己燃尽了,这个贡献才能停止。我们想想父母对我们不都是这样?
8、父母的忧心,他们的关爱,可有一时一刻停止过?夫子这里只是讲,「惟其疾之忧」。那儿女有病,当然是忧虑。那儿女没病的时候,其实父母的忧念也没有停止。所以蕅益大师讲,想到这样的一个状况,「有人心者痛哭」。对于父母那种关爱,无微不至的关爱,深恩大德,想到此地都能痛哭流涕,马上要提起尽孝、报恩的心,不能等待。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想要尽孝,时日无多。父母如果还在,赶紧抓紧机会,尽心奉养,事之以礼。刚才讲到的,父母在生,事之以礼。不要等到父母过世了,只留下遗憾。父母过世之后,我们依然要不忘父母之恩。不忘恩,这种心是时刻不能间断。
9、葬礼和祭礼,这是有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那种报恩心,念亲的心。那是一个用形式来表达,用这种礼,但是内心中没有一刻停止。那么我们就联想到蕅益大师生前,他也是一位孝子。虽然他出家了,他父亲早逝,他母亲也是一位念佛人,支持他出家。蕅益大师出家 ,到二十八岁,(他二十四岁出家),二十八岁那年母亲病得很严重。他回到家里来,四次割股疗亲,把大腿的肉切下来做药引,来治疗他母亲。你看这种孝心,难能可贵。很可惜他母亲最后还是去世了。大师悲痛欲绝,从母亡那天开始就守孝。他把丧事办完了,就到深山里头闭关,等于是守灵一样。在关房里面用功、修行、参禅念佛,求生净土,用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母亲,闭关三年。真是「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完全做到。在关房当中,他生了大病,当时就一切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想到他在这关房里头生病,虽然父母不在世,他也是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父母惟其疾之忧」。儿女有病了,父母最忧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但是蕅益大师真做到了,除身体有病之外,他的德行、学问各方面没有让父母忧虑,这真是大德。
10、后来病好了,出关了,给他母亲撰写了「拔济启」,求拔济的一个启文,就是超度的一个文,为他母亲发愿,写了一个发愿回向文。这都非常的感人,留在他的著作,他的弟子给他结集的《灵峰宗论》里面。所以孝子能真正做到德行无缺,除了疾病以外,没有让父母感觉到羞耻和忧虑,这也是可以说几近于完美。当然,蕅益大师他是真正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人,念佛往生净土,往生就不退成佛。成佛,那真是圆满大孝。佛身体也没病,不仅德行是体圆满了,身体、身相,一切能力、智慧都圆满,那父母真的一点都没忧虑,所以佛家的教育还是孝道的教育而已。假如我们有一丝毫的缺陷,没有圆满,这还是对不起父母,还是让父母忧虑,这还是不孝。就连等觉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都是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品的生相无明烦恼没破尽,严格来讲,这还是对不起父母,那孝道还是不圆满。所以什么时候孝道圆满了?成佛了,这才是孝道圆满。儒家说的成大圣了,这个大圣的地位、境界比孔子所证的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