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之进士科
进士科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
隋炀帝时初设进士科。到唐代时,在多达50多种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被读书人视为科举正途。
其考试内容,刚开始为时务策五道,另外帖一大经(当时将《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小经)。即五个关于时事政治的论述题,另外则是考察其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情况。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为考察考生对学问的实际应用能力,又加两篇诗赋,这对考生的文学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诗赋本对个人灵感的依赖性比较大。在考场上强迫考生作诗赋,效果并不理想,往往逼考生造就大量浮薄扭捏之辞。
北宋时,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罢黜其他诸科,唯留进士一科作为科举科目。针对进士考生中的浮虚现象,王安石罢诗赋,仍用经义、策论取士。
之后,进士科又具体分为两个层级。仅考中乡试者,虽算及第,有做官资格,但称举人,不称进士;殿试考中,才称作进士。
其后的元、明、清的常规科举考试,也仅有进士科。其内容仍以经义为主,但明、清时的八股文制度则使其严重僵化。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