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90后夫妻9个孩子”:永远别低估父母为子女努力奉献的决心
01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广西90后夫妻深居深山,生了9个孩子,第10个孩子还有3个月到临产期。”
和大多数人一样,看到这个视频时,我也被震惊到了。
如今,大多数父母都是秉承着“求质不求量”的生养观念。
所以,看到此类报道时,各种“吐槽”话语,此起彼伏。
这对夫妻是广西河池人,老婆90年,丈夫91年,现已有3个女儿6个儿子,最大的12岁,上小学四年级。
并且女人现在正在孕期,肚中的第10个孩子,再有三个月就到临产期了。
当问起为什么一直生孩子,男人说因为妻子身体的原因,不能做结扎手术。
视频中一家人居住在看似四面漏风,搭建而成的木质结构房中。
家里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不仅不富裕,甚至可能是极其贫困。
可是这样的一个家庭,他们却还一心一意,生下一个孩子又一个孩子。
曾经有人专门计算过,如今随便一个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成年,至少需要上百万的花销。
而这样的一个家庭,显然想要给十个孩子一条有质量的成长之路,是很不现实的想法。
那么,父母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生呢?
所以,事情一出来,瞬间在网上引起一片热议。
网友们的关注点基本都是在孩子身上,因为几乎没人相信这样的家庭条件,可以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以及教育投资。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来自于家庭。
我们不得知这些孩子们将来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家庭的关系,遇到多少阻碍和困难?
在这里只能期盼和祝愿这些孩子们:希望他们的有生之年都被阳光洒满。
02
经常听到一句话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看到这个新闻时,无心去指责这对年轻的夫妻,心中更多的是“沉重”的感觉。
也许是“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在“无知”的假象下面,他们只不过是这个社会中那些底层人群中的一个缩影。
男人说小时候家里穷,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就没再读书了。
被问及:“怎么娶到老婆的?”
他说:“和老婆是打工的时候认识的,老婆的家庭比他家还穷,所以不嫌弃他家的条件。”
去年我曾去过一个村子,中途我们去问路的一户人家,家中有个很小的孩子,衣服和脸蛋都很脏。
当时我手上透明塑料袋里装有很多吃的,小孩就一直盯着那些吃的看。
给小孩拿零食时,老人可能觉得不好意思,就给我讲起了小孩父母的情况。
老人说孩子爸爸从小失聪,他们家又穷,没办法,娶不到好人家的姑娘,刚好村里有一个女孩,精神不正常,他就给儿子娶回来,为了传宗接代。
孩子生下来后,一直没人带,只能是他们老两口一直帮忙带着。
老人说:别的不求,只希望他的身子骨再多硬朗几年,好帮忙把孩子健康带大。
人在贫穷的时候,想法真的很简单,满足一个基本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心愿。
就如没饭吃的时候,只要一天能吃上一顿饱饭,那就是好日子,没钱的时候,一天赚上几十块钱,那也知足。
03
这两天看了很多这对90后夫妻的报道文章,有指责他们无知,有说他们作为父母太自私,有说他们是“穷人思想”……
对此,我都不敢苟同。
或许因为贫穷,让他们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显得不够谨慎,但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没有父母不希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看视频时,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男人说:“抚养也没什么困难,出去打工的话,刚刚够他们生活费,读大学读高中(孩子),我慢慢打工去赚学费,没有钱我去贷款。”
男人或许家里很穷,但他没有想过要剥夺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只这一点我觉得也挺赞的。
而那些评论里,让人最难受的一个说法是: “越穷还越生”的“穷人思想”。
觉得这种所谓“穷人思想”的定论,真的不应该用在为人“父母”的身上。
每一位父母都是伟大的,也许他们没有办法给孩子极尽奢华的生活,但是护他们周全,给他们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是成长路上一份宝贵的赠予。
为人父母,他们并不“贫穷”。
结语:
男人和拍摄者的对话:
问:“生这么多家里负担很大吧?”
男人:“也没问题,慢慢抚养过来。”
问:“你家里种什么东西?”
男人:“也种玉米。”
问:“一年能靠玉米挣多少钱?”
男人:“玉米不得钱,我们种来我们自己吃的。”
男人:“生活?生活费我就出外打工。”
问:“你去哪儿打工?”
男人:“去年我去广东,我老妈有病的话,两年我不能去,就是在家到现在。”
男人:“抚养也没什么困难,出去打工的话,刚刚够他们生活费。读大学读高中(孩子),我慢慢打工去赚学费,没有钱我去贷款”
问:“有这个能力和信心?”
男人:“有!有!”
电影《少林足球》里有句台词说: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生活只要有理想,有目标,活着本身就是希望。
何况是父母,永远不要低估父母为子女努力奉献的决心。
也祝愿这对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们,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