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荠菜的形态
在上回书说说农村常见的“苦菜”中,有一张配图在某个APP的评论区受到了一些质疑,微博上也有极少数人提出了异议。
图一
就这张,我说是荠菜,有一小部分人坚决予以否认。列位,我有可能错认其它,但绝不会认错了荠菜。图中的这一株,正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大地上长出的第一批荠菜的标准形态,不信的话,我们可以按《中国植物志》来捋一捋。
有人说,图一的植株细看“遍体绒毛”,外观粗粝,而TA所见到的荠菜都是翠绿柔嫩的“小鲜肉”,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志》说得清楚,荠/Capsella bursa-pastoris(Linn.) Medic.为“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 (7-) 10-50厘米,无毛、有单毛或分叉毛”。明白了吧?荠菜有毛没毛是说不准的事儿,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图二
再来看叶子的描述: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大头羽状分裂,顶裂片卵形至长圆形,侧裂片3-8对,长圆形至卵形,顶端渐尖,浅裂、或有不规则粗锯齿或近全缘......而图一、二中的荠菜叶子基本都是标准的“大头羽状分裂”,顶裂片和侧裂片的形状也与描述完全符合,any quesition?
图三
当然,荠菜叶子的形态非常多样化,常因生境、气候不同而有所变化,甚至同一植株也不一样,可以说是相当随心所欲了,《中志》的描述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情况。图三中的左右两个植株也都是荠菜的常见形态,没有一枚典型的“大头羽裂”叶子,但这也是如假包换的荠菜,顶生的总状花序即宣示了其真实身份。
图四
再看图四,其中有植株三棵,近在迟寸却模样迥异,但全都是荠菜。占据C位的那一株很给植物志面子,叶子呈“大头羽状深裂”,但顶裂片灰常大,侧裂片形状不一,尖锐圆钝皆有之,更有些细成丝状,和图二、三相比又是另一种风格。既然都是荠菜,做菜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本砖家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当它是水瓶座,长成啥样全看心情吧。
但水瓶座并不是全不讲理,还是能够总结出笼统规律。贫瘠的土地加上寒冷的天气,荠菜更容易长出“细裂”的叶子,颜色较深甚至发红,本身的特有风味很浓郁;如果水源充足肥力强劲,植株会蓬勃生长,叶片更绿更饱满,裂片较少或近无,看上去很美,可惜味道较寡淡。菜市场上野生和栽培均有,建议选择后者,野生者来源不明,或在污染地采摘亦未可知。
图五,摄于云南曲靖
这一堆青翠欲滴的荠菜,也许源于人工栽培,大概很多人心目中的荠菜就该是这副模样。把它和图一、二搁一块儿,差异确实很大,根本不像一家子。但不管荠菜长成环肥还是燕瘦,万变亦不离其宗,都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共同气质。不用识花APP,无须背诵植物志,我一看就是知道是它,是它,还是它。这就是神奇的气质分类学,需要长期积累才能领悟其奥义。
图六
真正能够鉴别荠菜的铁证是花和果,其特征为: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瓣白色,卵形,长2-3毫米,短角果倒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尤其是果实,如《物种日历》荠菜篇所说,大部分常见十字花科植物都是棒状角果,只有荠菜的果实是“爱你的形状”----心形,如图六(拍的不好,不喜可喷,反正我也不在意)。
不过,若等到开花结果,已是垂垂老矣,不堪食用了。当荠菜尚未抽薹,只有莲座状的基生叶时,才是它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