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十大“五四人物”,再次重温当年的豪情壮志,重拾五四精神
101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永远是我们无法忘怀的历史。当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寇小人趁机加强侵略中华,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运动日渐高涨,无数爱国人士投入其中。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
我们回望五四运动的百年历史,不得不说它是一座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里程碑。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拉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场运动能够成功,离不开这十大杰出代表人物。今天,我们一起再次致敬十大“五四人物”,铭记“五四精神”!
陈寅恪
陈寅恪: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陈寅恪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古今,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学家于一身,他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是中国历史百年来难得一见的人物。
民国十八年。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写的碑文中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虽不是在五四时期所写,但却深刻的体现了“五四精神”。民国三十年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日本当局花费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不与日寇为伍。后又多次拒绝日方的邀请,坚决维护中华民族,同日寇黑暗势力作斗争。
梁启超
梁启超: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梁启超,少年得志,名声大噪,一生站在时代的最中心。他是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也是“五四运动”的引导者。无论是学术,还是政治方面,他都能保持初心,鞠躬尽瘁,投身于建设。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密切,他在思想上给予指导,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促使五四运动的爆发,也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发展,以及对待西方文明态度的发展。梁启超虽没有直接参与五四运动,但他对运动的发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蔡元培
蔡元培: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他不是革命的理论家,也不是私信他的的实干家,而是一位先知先觉,开革命的先导,常立于新思潮的前线,常倾向于新的进步的运动。他只是一个校长,以“思想自由,兼容包并”的教育方针,奠定了近代中国大学发展的根基,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的大学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周总理说“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蔡元培,他以一个校长的身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时代起到了转折作用。
陈独秀
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作为第二次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尤其以《新青年》为首,如果没有他,中国社会不会那么早的接触“德先生”,“赛先生”。可以说他创办的《新青年》,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的焰火。
但是,陈独秀太过于书生意气,文人终究太理想化。从4月4日发表联合宣言,到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再到战友李大钊,长子陈延年遇难。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陈独秀一手创立的中共几乎毁于一旦。
他的右倾思想不符合国情,他的想法太过理想主义,有些话又太过极端。只能说,他是一个“在梦想远大而现实残酷”的背景之下无奈做出错误选择的高素质文人。
李大钊
李大钊:铁肩负道义,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同志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共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与学生一起游行,一起去政府请愿,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他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向世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想理论,推动其在中国的传播,在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7年,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入狱,他受尽严刑拷打,各种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惨遭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他以“小我”的生命,成就了“大我”的永恒,其为我国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永远是后世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胡适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胡适,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是五四运动的旗手,他坚持使用白话文,写白话诗,着力提倡民主,自由和理性的思想,对“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功不可没。
尽管半部《中国哲学史大纲》令他毁誉参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说他的思想是积极的,进步的。无论如何,他都是中国历史上开一代之风气的人。
鲁迅
鲁迅: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鲁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虽然只是以“助阵者”的身份参加“五四运动”,但助阵之威却盖过了主战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运动开始之初,鲁迅不仅不是领导,而且参加方式还有些被动,其实是受《新青年》同仁的邀请。并且当时名气还不是很大,当时直到周树人就是鲁迅的人很少,但这并不妨碍鲁讯对五四运动的贡献。
鲁迅先生对五四最大的贡献,就是那些引人深思小的说,他揭露了封建体制对百姓的压迫,批判了国民心性中的奴隶性与软弱性。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放弃广大群众,他以文字为武器,同旧社会黑暗势力作斗争,通过文字唤醒国民麻木的心。可以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
钱玄同
钱玄同:打通后壁说话,竖起脊梁做人。
“五四”期间,钱玄同率先明确抨击“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并与刘半农合作“双簧信”,给旧文学阵营以沉重的打击。钱玄同主张常涉两个极端,十分话常说到十二分。但这种“偏谬精神”往往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其核心是反封建精神。
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坚兵难摧敌垒。钱先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民族的一位完人;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是现代转变期的代表人物。
傅斯年
傅斯年:一天只有21个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傅斯年,新文化运动的勇猛先锋,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五四”游行的总指挥。在学生时代,傅斯年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健将的影响,很早就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经学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丝毫无用,所以他投身于文学革命,开始了为《新青年》撰稿的生活。
他有着超前的革命思维,他怀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批判封建后文化,批判残酷黑暗的现实,推崇新青年的启蒙觉醒。也正是这种革命思想,傅斯年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人只会沉默,永远麻木不仁。沉默只会使人灭亡,所以傅斯年站了出来,成为“五四”学生领袖,打破了这种“中国的寂寞”。
罗家伦
罗家伦:一个强者要有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不可征服的精神。
罗家伦,同样是“五四游行”的学生领袖之一,他起草了当时很重要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后来,他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这是“五四运动”这一名词的首见。
罗家伦指出,此番学运有三种真精神,可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第一,学生牺牲的精神,第二,社会制裁的精神。第三,民族自决的精神。
参加五四运动的罗家伦,只不过是一名二十三岁的青年,却能具有如此新的观念和崇高理想,无论在文学革新或政治民主、民族本位方面,理念都相当坚定且明确!
五四运动
这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我们要感谢这群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们感谢他们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团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爱国运动。而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却。
作为中国的新青年,我们更应该铭记这十位伟大的“五四人物”,永远铭记“五四精神”。前辈们已经离去,后世的我们义不容辞!我们青年更要肩负起历史重任,站在时代前沿,以不屈不挠的奋斗,不畏艰险的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您的关注,评论和点赞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枕上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