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葬俗文化之“塔葬”
葬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习俗文化现象,文化不同,各民族在丧葬形式、习俗礼仪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藏族的丧葬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存看,藏族的丧葬经历了由野藏向土葬、继而向天葬演变的过程,并且除天葬外还有多种葬俗并存的格局。
今天,我们再来说一说藏族神秘的葬俗文化-----塔葬
塔葬,最初起源于印度,印度最早埋葬尸骨的坟冢称为“窣堵波”,即梵文Stupa的音译,汉意为塔。建造灵塔保存肉身,也叫“肉身之制”,是西藏最高级的丧葬形式,主要用于高僧活佛圆寂时。高僧活佛圆寂后,将其肉身或火葬后的骨灰、舍利等建塔供奉,俗称“塔葬”。
相传佛陀释迦摩尼圆寂后,其弟子火化佛陀遗体时获得了许多晶莹明亮的五色珠子----舍利子。这些佛陀的舍利子是佛陀一世的佛学造化,包含了很多大智慧大法力,被弟子们视为无价之宝,分别建造了八座灵塔供奉,开创了佛教建塔供奉灵骨之始,亦是塔葬的最初雏形。
到了十一世纪,藏族的塔葬有了确凿的史料记载。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阿底峡于1054年圆寂,其弟子仲敦巴在聂塘卓玛拉康寺建塔供奉其骸骨;西藏阿里古格王朝首领益希沃在同伊斯兰教的争斗中遇害,其遗体被佛教徒运回后建灵塔供奉;此后,萨迦派祖师萨班·贡噶坚赞、八思巴·洛追坚赞以及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洛桑扎巴等大德高僧圆寂后均建有灵塔。
保存遗体的塔葬,对遗体的处理有一套特定的仪轨和技术手段。
以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为例,大师圆寂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供了500多公斤共108种名贵药品,其中有5公斤藏红花、帕苦玛粉、白檀香粉及高级冰片等,用藏红花、檀香粉、盐以及名贵的药水擦洗法体,以绸缎裹紧,吸去水分,经过几个月的不断的更换,直至水分吸干,遗体才能长久保存。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后,再进行整容,描绘五官,涂以金粉,头戴尖顶“孜夏”法帽,身披绸缎法衣,右手持金刚杵(象征着方便和慈悲),左手持法铃(象征着方便、慈悲与智慧的结合),法体端坐于一米多高的法台上,外有玻璃护室,供奉于扎什伦布寺的孜恰殿堂内,供信徒朝拜和瞻仰。
关于灵塔的修建规模格局,以班禅和达赖的最为著名。
四世班禅罗桑曲吉的灵塔建成于1666年,塔高11米,共用黄金2700余两,白银33000余两,铜78000多斤和7000多颗奇珍异宝;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1989年1月28日圆寂后,国务院决定为班禅大师修建灵塔和祀殿,中央政府拨专款6400多万元、600多公斤黄金、500多公斤白银,于1990年9月20日在扎什伦布寺破土动工。
在打灵塔地基时,日喀则民间工匠专为十世班禅的灵塔祀殿打制了精美彩绘的铜制“聚物宝瓶”。瓶高近100厘米,粗约30厘米,内装金、银、珊瑚、松耳石及珍珠等五种珍宝,47种珍贵藏药和青稞等五种谷物,还有各种香料食物。宝瓶外用各色绸缎包裹后装入一口棕色木箱,将木箱放于灵塔中央基石下面。1993年8月30日,灵塔祀殿“释颂南捷”建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法体安放仪式,将十世班禅的肉身放至灵塔内永久保存,供世人敬仰朝拜。
藏式灵塔的结构是佛教基本哲学思想“四界”的形象展示,所谓“四界”即土、水、火、风。灵塔最底部方形基底代表“土”,塔基上部的阶梯式束腰部分代表趣悟阶路,即心灵发展的四个阶段;塔瓶代表“水”;塔刹代表“火”,精进之火;塔刹顶端有日月,日代表“空”,精神或灵气,月代表“风”,气息。
佛教的思想集灵塔于一身,几者的统一又循环往复,象征一个人从出生----生活----死亡----精神(灵气)----出生----生活----死亡----精神的生命之轮中,实现永无穷尽的“转世再生”的生命轮回。
人类命运的河流宏观而漫长,每个生命在这条长河里伟大又渺小。因出生而伟大,因短暂而渺小;因成长而伟大,因自我而渺小;因创造而伟大,因结局而渺小。但无论如何,生命的转瞬即逝总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可永无穷尽的“转世再生”却是这万千遗憾中的小幸运。微观世界的尘埃到宏观世界的宇宙,生命的轮回在这两者之间实行了完美的衔接,并且永远繁衍下去,永不停歇······
或长或短的人间岁月
或苦或甜的喜怒哀乐
或真或假的朦胧感受
或喜或悲的前世今生
声明:以上图文源于青海藏地密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