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陈胜起义的原因(吴广陈胜起义的意义)
历史说上说陈胜起义是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但我更愿意称它为第一次平民的觉醒。在它之前国人和野人,君子和小人泾渭分明,阶级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贵族世代为贵族,平民世代为平民,想要做到阶层的跃迁比登天都难。这主要是源于古代人民对自然的畏惧,导致敬天地、敬鬼神,而统治阶级利用这个搞出了一套“君权神授”的理论,成功给人民洗脑,神的意志是不能推翻的。
但是陈胜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让平民也知道了权力不是永恒的,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争取的。巧合的是,推翻秦朝,最终站在权力之巅的不是贵族项羽,而是一介平民,只是个乡长而已的刘邦。这应验了陈胜的口号,这也为后世的人民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谁都可以有梦想,只要努力就有实现的可能。
另一方面,这也给君王敲响了警钟。虽然贵为最高统治者,但也不能乱来,特别是不能对广大人民群众乱来,秦朝就是前车之鉴。就像魏征对唐太宗李世民说的那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是两千年后回头再看的意义,而在当时,也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打响了推翻暴秦统治的第一枪,在它之后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甚至是很多地方长官也都加入了反秦的队伍。虽然陈胜没有直接推翻秦王朝,但他让这个趋势不可逆转。陈胜的部下,张耳、陈馀、韩广等在后来也还是反抗秦朝的主力军。
其次,它开启了一个模式,那就是假借的模式。利用公子扶苏和项燕来收买人心,并且号称“楚”,不论后来的项梁、项羽,还是曹操,都对这招屡试不爽。
那么,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会失败呢?其实《史记》中是有相关分析的。有一个小故事:陈胜称王后,原来与他一同耕地的人听说了,就来见他。对门卫说:“我要见陈胜。”守门的想要绑了他,他反复解释了很多次,才放开了他,但不肯为他去通报。陈胜这时正好出来,那个人就拦住了道路,大声喊陈胜。陈胜听到并认出了他,还同他坐一部车子进了宫殿。那个人一进入宫殿就傻眼了,也太“壕”了吧,一个劲地说“真多呀,真多呀”,从此陈胜有了个外号,叫“多多王”。《史记·陈涉世家》原话:“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那个人在宫殿里就愈发随便了,到处说和陈胜的旧事,其中难免添油加醋。有人就去陈胜那里告状:“那个人愚昧无知,到处乱说,恐怕损害您的名誉和声威呀。”于是陈胜就把他杀了。
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一是陈胜的生活太奢侈了,二是他太没人情味了。从此之后很多人都离开他而去了,没有人再敢亲近他。而他对下属也非常的苛责,让人暗中监视他们,有人敢违背他,就治他们的罪。有人敢违背陈胜的亲信,就拘捕他,那些将领就再也不愿意归附他了,所以导致陈胜的失败。
司马迁是从陈胜的人物性格上来解释陈胜失败的原因,而从战略上也有可以总结的地方。
首先,陈胜多面出击,方向不同,分散了力量。几路主要的大军:吴广向西攻击荥阳,武臣、张耳、陈馀向北夺取赵地,邓宗向南攻打九江,葛婴也向南往楚地进发,周市向北占领魏地。可见他的军队太分散了,不能集中有效地完成目标。如果所有大军的目标都是秦国,是不是会一举拿下呢?
其次,陈胜多路出击导致了他对军队的统治力度不够。他派武臣占领了赵地,结果武臣独立成了赵王,甚至武臣派出去占领燕地的韩广都独立成了燕王。不能完全控制军队,导致了实力的削弱。周市立了魏王。这些国家其实后来都不再受陈胜控制,比如陈胜让武臣去一起攻打秦国,武臣却有自己的小算盘,去攻打燕地。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失败自然不可避免。
再次,陈胜成为了标杆和靶子。陈胜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比如项梁、田儋。但陈胜的队伍最多,灭秦的意愿也最坚决。但其实力和秦朝仍然不可比,章邯以一己之力就灭了陈胜的张楚。如果陈胜能够迂回一些,例如广积粮缓称王,或者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也许会有个更好的结局。
最后,起义军内部矛盾重重。陈胜、吴广是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但这两人之间应该也是有很深的矛盾的。吴广被杀,陈胜反而重用了杀吴广之人,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矛盾,这很难想象。
陈胜起义的意义很重大,教训也很深刻。后世历代的起义者、掌权者,都在以他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