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峰:为什么你听过无数成功的道理,却一直很平庸?
为什么你听过无数成功的道理,却一直很平庸?
原创: 总裁小书僮总裁读书会昨天
本文为丁雪峰博士在总裁读书会沙龙上的演讲:
很多人都听过无数成功的道理,但是自己的人生却一直平庸?很多人对于创业的故事了如指掌,为何自己却始终屌丝一枚?
因为人们掉进了知识误区。
读书应该读有用的书,并且要把书中的理论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是真正读书的价值。丁博士说知行不能合一,其实他讲的并不是否定王阳明的理论,而他真实要表达的意思是人们读书的误区,人们往往都是有知而无识,有学而无习。
而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别人成功的经验,但是读者并没有去实际验证;并且书中的成功案例发生背景、条件的因素不同,所以书中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用每个人身上。
了解怎么读书还远远不够,更要避免能力误区。
丁博士是一个普通大专生,从一个车间工人逆袭到人才学博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不断的读书过程中,避免陷入能力误区,避免读死书,死读书。
当读书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一定会带来质变。
就是他在写《轻管理》一书中,易稿十二次,其中前八次是方向错误,而他几乎读完400多本管理学著作之后,用他自己的话讲仿佛是无师自通,其中《轻管理》一书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在最后几个月完成的。
读书要学会“举重若轻”,生活同样如此。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由新手变成熟练工后,便会习惯性地按套路行事,慢慢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因为家庭、社交、亲戚来往、业余爱好都会占用你大量时间。当工作开始慢慢走上正轨后,自然需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就需要轻生活,对日常繁杂的生活进行“断、舍、离”,才能保证不忘初心,生活幸福美满。
企业管理中的轻管理“断、舍、离”更为重要。
比如企业的初创阶段,一般五十人左右的小企业不需要复杂的的繁琐管理,更多是看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和高效管理。在企业的成长阶段,当一个企业发展到营业额几千万规模的时候,员工人数超过几百人的时候,它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实现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从以人管理向制度管理进化。
企业管理中,丁老师重点强调了决策要抓住关键,科学领导的核心就是用人和做决策。
就像马云先生,他对计算机一窍不通,但是却能够成就一家伟大的互联网公司,而他的厉害之处就是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市场商机和行业未来,果断决策并且用对了正确的人。
相反曾经辉煌一时的诺基亚为什么迅速没落,因为它没有看清从数字手机到智能手机趋势的改变,造成了错误的决策。而它的产品不能继续为客户带来价值的时候势必会被淘汰。
通常企业能力有三个主要构成因素,首先是领导,其次是管理,最后是经营。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如何规避经营误区,同样值得思考。在经营误区方面,同样是一个五十人以下的小公司,公司可以持续盈利,很多时候并不是管理多么优秀和科学规范,更多的是一个公司的领导英明,即便这个领导人并没有学过管理,学过MBA,但是他会活学活用,这就是所谓的“不学有术”。
当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以后,“不学有术”有时候比不学无术更可怕,企业在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必须采用科学化,专业化,流程化的管理制度。而不是在创业初期凭借领导人的不学有术的管理。
丁博士在这点提到了福特汽车依托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进行管理创新的案例。
科学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的创始人是弗里·温斯洛·泰勒。
泰勒的科学管理,是针对传统的经验管理而提出的,其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有人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当作科学管理的开端,几乎与此同时,亨利福特成为了与泰勒在管理思想与实践上不可分割的一对人物,生产线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导形象。
福特汽车公司之所以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与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推行科学管理是分不开的。1910年,福特开始在高地公园新厂进行工厂自动化实验。他率领一群高效率的专家,检讨装配线上的每一个环节,试验各种方法,以求提高生产力。
而他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利用甘特图表进行计划控制.创造了世界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实现了机械化的大工业,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和高利润的局面。1914年,福特宣布8小时日工资为5美元(取代了9小时2.34美元的工资标准),这个报酬是当时技术工人正常工资的两倍。
福特想:这样,制造汽车的工人就能够成为汽车的拥有者了。5美元一个工作日的消息一公布,大约有数万人不顾冰冷刺骨的天气,涌到福特的海兰公园制造厂申请工作。亨利·福特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独特的汽车生产线和为大众服务的经营理念一方面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观念,从此,美国成了汽车的王国。这就是在《轻管理》中提到的“举重若轻”的适度管理。
轻管理强调管理的层次性。
去年华为任正非在公司提出了一个口号:砍掉高层的手脚、中层的屁股、基层的脑袋。强调高层干部要有决断力,中层要有理解力,基层要有执行力!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观众A问:“工作中我是应该把事情做好,还是应该做对的事情?”
丁博士谈到,做好事情更是对细节问题,而作对的事情更多是从长远考虑,它的成效并非显而易见的。
现场作为观众的万豪集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林聪也回答了这个问题:
林聪在孩子毕业的时候,托人让他进入美国一家大公司,但工作和所学专业并不相符,不久以后他就让儿子辞职,自己面试找到了适合自己专业的国外著名投行,后来直接参与了一个很大的并购案。如果自己孩子在那个美国公司也许会很稳定,但是只不是一个螺丝钉,但是让孩子加入投行,层级就不同,这就是对的事情。人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在不同阶段做好的事情,但始终记得做好每件好事都要为做对的事情做好基础。
观众B问:“自己在国企中,想发挥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受制于国企文化的影响,无法放开手脚。”
对于这个问题丁博士强调首先要明确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文化,比如在国企都是先做人后做事,如果领导人觉得人不行事情也肯定不会交给你做,而在外企中更多是先做事后做人,你给公司创造多大价值然后再谈自己的想法。任何人都不能和趋势相违背,年轻人追求一个“理”,但是前提必须是让自己成为王,现在你要工作中作出成绩。不能说国企的金字塔管理理论就不对,但是人不能改变趋势,这种情况要么沉淀自己,修炼内功。
读书也好,管理也好,不能死读书,一定要读有用的书,适合自己的书,成功的道理每个人都懂得,但影响你的不是成功的道理,更多你能利用多少成功的故事让自己过上自己期望的生活。
成功的故事也未必适用你,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有自己观点,做到活学活用。没有万卷书的积累,哪来一句话的顿悟,读书没有捷径,最艰难的路才是捷径,读书不能泛泛而读,要把重点全部背下来,并通过实践,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