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类节目,他们又摸到天花板了!
说起现代社会的「思潮」,一定绕不开躺平。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房、车、孩子不停压榨,焦虑的氛围从中年人开始下沉,弥漫在所有打工人头上。
但现在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水涨船高。躺平虽爽,一躺下,还真容易爬不起来了。
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某个领域有一技之长或丰富的经验,才是当下打工人正确的「打开方式」。
说着简单,但找工作都难,找到合适且能长期坚持的行业,更是难于上青天。
为什么难?
一是找不准方向、二是没有契合理想方向的能力。
怎么解决?
幕后(Imuhou)最近看了一档涵盖探访(了解求职者)+改造(升级求职者)+面见(应聘求职者)的职场改造招聘节目——《求职高手》。
本来想见识一下「奇葩」求职者,期待拉满的节目效果,最后却意外拿到了一份职场的「参考书」。
真有这么神奇么?咱们跟着求职者们找找答案。
职场节目不看节目效果看什么?
今年,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上新了多档职场类综艺,颇有「文艺复兴」的意味。
但节目虽多,花样却有点少。大多是找来求职者,接受老板的现场面试。玩不出新意,名场面更是少得可怜。
甚至有些节目,干脆不讲正事儿,用明星、网红撑场,跟真实的职场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毫无关联。
当年「叱咤风云」的职场类节目,似乎走下坡路了。
大环境如此,想出圈,就得往「和而不同」的方向使劲儿。
《求职高手》「合」的是,没跳出找网红,抢流量的套路,但「不同」的是,节目组没难为网红,而是让他们做起了最擅长的领域——电商直播。
电商现在有多火?
根据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6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到了3.09亿,占网民总数的32.9 %。意味着没有电商购物的经验,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年轻人。
这么大一片「蓝海」,且不说有多少创业机会,单是就业,就新增了4800万人口,新增就业率30%-50%。
简言之,电商行业,已经为求职者多提供了近1.5倍的就业机会,细分下来,有30多种新岗位可以挑选。
求职的人越来越多、科技发展又逐渐取代人工,所以新增的岗位和机会太宝贵了。
那求职者该如何在电商行业大展拳脚呢?
《求职高手》搞了一个所谓的「职场改造」计划,一共分三步。
第一步,是面试前十天的探访。
探访和传统职场节目的VCR作用相似,为的是了解求职者,新意不多,但属于必备环节。
谁都不能免俗,不然就成拉郎配了。
第二步,是面试前五天的改造体验。
这个环节是《求职高手》的原创,因为求职者各行各业都有,电商也不是没门槛,要匹配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所以根据不同的人,节目的改造团,都会对其进行二次包装,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让求职者调整自我,或者具备对应能力。
按理说,这个环节最多一两天时间,想改变一个人根本不切实际。
但《求职高手》还真搞出了一点效果。
譬如原生家庭有问题的李小龙,节目组找心理专家,做心理建设;针对网红辣妈豆豆,专家又结合她的视频内容给出升级意见;没有电商销售经验的博士门智勇,改造团也针对他理论知识强的特点,制定了一套新的销售方案。
颇有针对性的改造之后,虽然一天建不成罗马,但求职者起码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儿了。
第三步,是现场检验改造的效果。
节目的高潮,还是求职者和老板的直接对话。
一方面,视频得来终觉浅,老板们现场看求职者介绍时,准备了一肚子问题,不解决,可没法下offer。
另一方面,求职者也要听听老板们的公司和薪资靠不靠谱,出来打工不谈钱谈什么?
所以这个环节,双方有利益交换了,最容易出节目效果。不过《求职高手》里,还真不强调所谓的节目效果。
相反,求职者们的改变却是实打实的。
比如李小龙,本来家里脏的下不去脚,但经过改造团的心理辅导,家里收拾干净了,整个人都精神了。
现场和老板团对话时,自信心明显提升。
又如身残志坚的无臂小伙孙亚辉,自己直播既不方便,又没太大流量。于是改造时,节目组从妆容、形体、语言上,对他的母亲进行了改造。
现场,老板团建议两人在母子感情和日常互动上下功夫,创造这类短视频并进行直播配合。虽然最后因为工作地点问题,小伙在现场应聘失败。
但未来怎么干,想必他有了明确的方向。
所以如果为了看「节目效果」,《求职高手》确实不抓马、不奇葩。
但如果真说对现实、职场的关注,这个节目确实尽到了一定的责任。
对求职者来说,能力可以提高木桶的最长板。但把自己调整回来,找到一条在能力之外,进行个人提升,或者知道自己该往哪方面使劲儿,才是补齐了最短的一块木板。
从这点看,《求职高手》在职场改造上,真有点用。
职场群像人物的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求职高手》更新了6期,每期3个选手。
不知道节目是有意为之,还是碰巧了,这18个人几乎涵盖了所有求职者的状况。
无论你是中年危机的大叔、坚持北漂的少女、身残志坚的创业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上班族,都能在节目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和影视作品塑造群像戏有点像,不管你是哪类观众,我先创造一群人,总有一个能让你共情,那就成功了一半。
而这些求职者,既平凡,又有一定的代表性。
离婚创业的豆豆,代表独立女性的觉醒;985博士门智勇,是靠考试逃避社会的缩写;26岁的范振宇、27岁的李胜男,也有年轻人心比天高,但能力不足的特质。
所以《求职高手》对每个选手的改造,连接到一起,似乎展示了节目改变不同群体命运的野心。
说得有点大,但有野心总不是坏事儿,如果能实现一二,也能展示出节目对现实的关照。
这么做节目,让我想到了当年引发全民观看热潮的《非你莫属》。
同样是职场类节目,当年《非你莫属》也是紧扣着时代的浪潮,引发了不少争议。
比如在留学生还是新鲜词的十多年前,海归求职者郭杰遭到学历质疑而「晕倒」,主持人张绍刚怀疑其「表演」,引发了不少争议。
张绍刚道歉
虽然贴近现实的节目,免不了产生争议,但紧贴社会矛盾、跟着热点话题走,《求职高手》和《非你莫属》,真像「一个妈生的」。
结果一查发现,《求职高手》的核心制作团队,还真是当年《非你莫属》的班底。那句著名的「谈钱不伤感情」,也出现在了《求职高手》中。
幕后一边感慨「爷青回」,也忍不住感叹,十多年过去,职场类综艺,还是他们会玩儿。
《求职高手》中,通过电商直播的科普、深耕,以及职场改造的环节,节目组没忘记在节目模式上创新。
但创新之余,对把握社会热点、聚焦社会矛盾的坚守,才是团队保持创作生命力的关键。
毕竟流量是一时的,但关注社会,关注每一位求职者,关注求职者背后代表的群体,在职场类节目持续深耕,才是团队能长期孵化爆款的关键。
这份坚持,反倒是这个时代,最难能可贵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