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他持续五年自掏腰包办“国学班”,学生吃住都免费!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国学也随之复兴,许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国学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海原县三河镇就有这样一座文化中心,每年暑假招收学员,与其他机构不同的是,在这里学习、吃住不需要花费一分钱。
该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名叫潘义,他身形消瘦,戴一副眼镜,长发及腰,扎着马尾,尽管只上过高中,但他却将弘扬传统文化当成了毕生理想。
上世纪70年代,潘义出生在固原地区海原县黑城镇(今中卫市海原县三河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1999年,潘义坐上一列南下的火车,孤身前往江苏省南京市,进入当地一家生产涂料的工厂当工人,凭借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作风,仅半年时间,工资就从三百多元涨到了上千元。
“虽然有了一碗饭吃,还能挣到钱,但日复一日面对冰冷的机器,干着重复的工作,内心难免会产生厌烦。偌大的都市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可时不时泛起的乡愁却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一次放假期间,潘义走进工厂对面的南京理工大学,优美的校园环境、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和朗朗的读书声都让他心驰神往。从那以后,潘义有了新的爱好——读书看报。
2006年,潘义决定自主创业,用多年攒下的积蓄创办了一家素食餐饮有限公司,因诚信经营、品质可靠,业绩突飞猛进,很快就掘到了第一桶金,而后又投资开办花卉中心。“钱包鼓起来了,可读书的习惯并没有因为生意繁忙而搁浅。”
2015年,潘义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和朋友聊起“人生的意义”时,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段时间我想了很多,人生在世几十年,工作和挣钱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既然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我们应该拓展人生的宽度!”于是,潘义前后投资75余万元,对老家的院落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想要打造出一座文化大院。
2016年,潘义注册成立了一家食品加工销售公司,将本地的胡麻油销往江苏、浙江一带,逐渐将经营重心转移到本地,也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2017年,潘义萌生了免费教授孩子传统文化的想法,“我借助场地的优势,找来专业的老师,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渠道扩散消息,很快就招收了第一批学员。”8到15岁、自愿报名、吃住学习免费,消息一经传出,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我给文化中心起名叫‘顺天文化中心’圣贤书院。”
除了教授孩子们学习《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潘义还设立了书法、古筝、农耕文化等课程,“以前用牲畜耕地,人力播种,讲起这些,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总是问我什么是犁、什么是磨。”为了能给孩子们呈现实物,加深理解,潘义四处托人打听,最终在几十公里外的农户家找到了一些农具,并带到孩子们面前,给他们详细讲解使用方法。
“毛笔、古筝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不求孩子们可以写得多好,弹得多棒,只希望他们长大后奔向远方,遇见国际友人时,能流利地讲解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潘义说,许多家长给他反馈,孩子回去以后变化很大,变得内敛、谦逊、有爱心,还加强了自信心,听到这些话,潘义感到无比欣慰。
据了解,从2017年至今,潘义举办国学班已有五个年头,所有费用都由他自己承担。“受疫情影响,有一年没能举办,其余几年都如期开展。我粗略计算,每年学生的吃住、服装、老师的工资等开支,大约三四万元。”潘义说,传国学精髓,育学界精英,笔墨渲染书香,博学方知道远。能用一己之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就是他所追寻的人生意义。
▌责编/肥龙 实习编辑/墨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