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黄埔三杰”
1924年6月16日,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正式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大名鼎鼎的“黄埔三杰”从此产生。
由于国民党刚刚改组,还没有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严密的组织网络。因此,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就在黄埔军校的招生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刚刚在广州参加完国共合作会议的毛泽东被派往上海,和恽代英负责组织黄埔军校在上海的招生工作。一大批优秀湖湘青年怀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报考这所军事学校。
中共湘区委选送蒋先云、陈赓、彭明治、袁仲贤、刘畴西、蔡申熙、王尔琢、赵自选等一百多人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其中共产党员有50多名。
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七个月后,他又以文武第一的成绩从黄埔军校毕业。
如果说蒋先云一个人“写就”的是“一个学霸的传奇”,那么第一期黄埔学生中大量的湖南人则印证了“惟楚有材”的事实。黄埔一期毕业生635人中,有湘籍学员182人,其中湘籍共产党员50多人,占黄埔一期共产党员的半数以上。
黄埔军校1930年9月停办,历时6年,一共办了七期。黄埔军校总计8783名学员,其中湘籍学员有3473名,居全国各省第。
“黄埔军校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从事严格意义上的军事活动的开始。”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第二研究部部长朱柏林告诉记者,黄埔军校培养出了大量湖南籍军事人才,如左权、黄公略、段德昌、陈赓、许光达、陶铸、萧克等,他们通过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的锻炼和考验,积累了革命军事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为创建人民军队、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黄埔三杰”均为湖湘子弟
蒋先云和另外两名校友陈赓、贺衷寒被并称为“黄埔三杰”,他们三个均是湖南人。
三人在黄埔军校期间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然而后来因为革命信仰不同,道路选择不同,最终的结局也大不相同。
蒋先云是湖南新田人,位列“黄埔三杰”之首。廖仲恺称赞他是“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蒋先云担任黄埔一期中共党支部书记一职,发展了80多名共产党员,还发起组织了广州地区青年军人联合会,成为青年军人中的领袖人物。第二次北伐战争中,蒋先云担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兼党代表。在河南临颍与奉系军阀交战时,蒋先云不幸被炮弹弹片击中,壮烈牺牲。这颗黄埔最耀眼的明星就此陨落,年仅24岁。
陈赓出生于湖南湘乡,是“三杰”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
贺衷寒是湖南岳阳人。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是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然而,后来他和革命渐行渐远,加入了国民党阵营,西安事变时获罪于蒋介石,自此再也没有受到重用,长期郁郁寡欢,于1972年病逝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