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古北口镇的过往今昔
提及古北口,大多数人可能马上想到的是古北口长城和古北水镇。其实,它们都是坐落在北京市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古北口镇。
古北口镇位于密云区东北部的燕山山脉蟠龙、卧虎两山南面的浅山丘陵区。潮河从北部山谷峡口流入密云水库。
古北口地势险要,在山海关与居庸关中段,山陡路险,距北京不过100公里,自古为京都锁钥重地,历史上有北京东北门户之称。古北口镇有历史可考的文物古建筑有130余座,是与帝王文化紧密相连所融合的多元文化聚合体。这种特有的古庙宇群落与长城的驻军文化、长城历史文化、居民生活与民俗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构成中国独有的长城怀抱中的古镇文化。
“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形象地说明了古北口镇区内独特的人文景观。镇区内有初建于公元556年的北口城;初建于太平五年(1025年)经过历代五次重修的杨令公庙;初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的药王庙、财神庙;建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的古御道;为纪念1933年3月古北口长城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等共大小3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杨令公庙,原称杨令公祠,坐落于古北口北门外的半山坡上。始建于公元1025年,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所建,1992年古北口镇政府拨款重建。 寺庙座北面南,前后两院,有山门、角门、前殿、后殿、东西禅房,整个庙宇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
杨令公庙
药王庙
三眼井
历史上古北口是内地通往关外的重要通道,亦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代始建关口,宋、辽、金、元各代都曾在此设防。金代古北口又称作铁门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大将徐达率军占领北平(今北京)后,派军扼守古北口,并加强关口防御设施,古北口是明代第一批修建的32个关隘之一。
古北口镇区的西侧是巍峨的卧虎山长城
古北口镇区的东侧是蜿蜒的蟠龙山长城
蟠龙望卧虎
再往东是建党百年纪念大会直播前央视播放的五里坨长城
接着是著名的金山岭长城
最东端是被誉为“中国长城之最”的司马台长城。以上这五段长城构成古北口长城。
清朝时期,古北口失去了防御功能。承德避暑山庄建立之后这里成为了皇帝去承德的必经之路。
古北口长城作为军事设施,最后一次发挥效用是在公元1933年。当日本侵略者把魔爪由东北伸向华北的时候,中国军队进行了著名的长城抗战,为古老的长城谱写了新的悲壮篇章。素有"京师锁钥"之称的长城要塞一古北口,成为长城抗战的主要战场。1933年3月10日到5月14日,古北口战役历时75天,中国军队以伤亡1.6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7000人以上,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
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
古北口战役气壮山河,很多国民党抗战名将参加了这场战役,170余名黄埔军校毕业生牺牲在这里,但最可歌可泣的是七勇士的故事。
激战至第三天,中国部队连续击退了日军3次大规模进攻。但是由于伤亡过大,守军撤出古北口,南移至南天门阵地。当时,一四五团团长戴安澜派出的一个军士哨没接到撤退命令,7名士兵携带一挺轻机枪依然据守在蟠龙山的一座小山头上,封锁着日军前进的必经之路。日军以数百人的兵力反复强攻,每一次都被7名战士击退。日军前后伤亡100余人,而七勇士巍然屹立。恼羞成怒的日军,动用飞机、大炮反复轰击。小小的山头几乎被削平,阵地成为一片火海,但这7名壮士紧握机枪,没有后退半步,直至全部牺牲。
当日军攻上山头发现镇守此地的只有7名战士时,他们也不得不表示敬佩,最后将七位勇士的尸骨合葬在一起,立碑“支那七勇士之墓”。“没有接到命令,绝对不能撤退!”这七位勇士,上演了电影《集结号》的现实版。
1945年9月13日下午,中共承兴密抗日联合县县委书记、县长与苏蒙联军一起在日本兵营的广场上举行受降仪式。这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个由共产党接受日军投降的地方。
北京市最美丽的乡村——古北口村。
北方最著名的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的古北水镇坐落在古北口镇司马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