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罗锅真的是驼背么?他与和珅斗智斗勇,是真的么?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祖籍江南省砀山。在电视剧里面,刘罗锅是一个山东进京赶考的一个青年学子,并且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高中状元的荣耀。而真实的刘墉的确是一个山东人,不过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清贫考生。恰恰相反,刘墉乃是名门之后。
刘墉其家族在清朝前期堪称显赫,其高祖父刘通在清军入关后率先归附清朝,因为当时急缺人才,刘家作为在明末中过秀才的知识分子家族,自然受到重视,并且不断受到重用。而从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开始,刘家就开始成为了科举世家。
刘墉的曾祖父官至户部广西员外郎,刘墉的祖父官至四川布政使。而其父刘统勋则最为官运亨通,官至内阁大学士、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刑部尚书,并且还担任了编辑《四库全书》的正总裁。乾隆十九年(1754),加封太子太傅。而在其死后,乾隆皇帝更是给了他文官最好的谥号“文正”。
在这样一个家族里面被培养出来的刘墉,自然称不上所谓的贫寒学子,不过与历史相一致的是,刘墉的的确确是有着真才实学的。虽然历史上的刘墉并不是状元,但也取得了二甲第二名的好成绩(相当于全国第五,一甲只有三个,就是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并且,刘墉不仅学识渊博堪与纪昀(纪晓岚)齐名,还是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他与铁保、翁方纲、成亲王永瑆并称清代四大书法家。
所以,根据这四项标准来看,刘墉想要当官,那他就不可能是一个驼背的罗锅。而关于刘墉是个驼背的罗锅的形象,也多是出自相声段子、影视作品这些经过了艺术加工的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上的刘墉的形象是不符的。而刘墉的确也被皇帝称为“刘驼子”过,不过那已经是嘉庆皇帝时的事情了,那个时候的刘墉已经八十左右了,弓腰驼背实属正常。
在考中进士后,刘墉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在京城任职,更谈不上在乾隆身边与和珅斗智斗勇了,他更多的是在地方为政一方。他在地方上时,勤勤恳恳做了不少实事。在安徽时,他改革学制,并大力推举人才,其中一个被大力举荐的叫潘世恩的人才后来做了军机大臣,而这个潘世恩后来也发现了一个人才,并大力举荐,这个人叫林则徐。
而最为人称道的恐怕就是查处山东巡抚国泰的贪污案了,在刘墉和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的配合下,查封了府库,并且发现了国泰企图用借用商人的银子来掩饰贪污府银的事实,然后使计让商人们将银子各自取回。于是,国泰贪污的事实便大白于天下,而这也被看作是刘墉对和珅集团进行打击的典型事例。
不过,真正历史上的刘墉,并没有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与和珅针尖对麦芒,整天斗智斗勇。他在处理与和珅的关系的时候,更多的体现了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官僚的圆滑。而且在讨好乾隆上,刘墉也是不甘落后的。
刘墉知道,和珅的背后是乾隆,这是从很早之前刘墉就明白的道理。所以,在乾隆一朝,刘墉更多地是讨好乾隆,而不是扳倒和珅。毕竟,与和珅作对会惹到其身后的乾隆,所以,刘墉在乾隆朝有一项特别不光彩的事迹,就是因为文字狱讨好乾隆而获得升职。在奏报《一柱楼诗集》案后,造成了江苏布政使死于狱中,扬州知府发配军台等,以及多位涉案知识分子被斩首,甚至早已死去的沈德潜还被开馆戮尸。而刘墉因功升任湖南巡抚。
刘墉一生作为富家子弟起步,为官更多的是为家族守成,很多时候只是勤恳做好本职工作,并没有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完完全全的刚正不阿,他也有作为官僚的圆滑的一面,也会为了讨好皇帝而做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但他在为官时勤勉也实实在在的为当地的百姓造了福,而且在和珅在朝内一手遮天时能够洁身自好,便不愧于他“文清”的谥号了。所以,他是一个为家族守成的官家子弟,也是一个清廉而又圆滑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