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热点」两会话题
胡彦卿代表建议,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
深入推进乡镇治理体制改革
“车大马小”“责大权小”等问题,是乡镇、街道普遍面对的治理难题、发展制约。
毛俊祥代表建议,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基础文化文艺战线上的主力军;整合国土、水利、环保、林业等部门力量;组建乡镇综合执法队伍,从严从重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胡翔宇代表建议,继续重视基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让更多资源向基层延伸和下沉,赋予乡镇、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相关权责,实现就近办理、少跑快办。
胡娟代表建议,进一步推进乡镇治理体制改革,增强乡镇发展内生动力,建立乡镇综合执法队伍;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特别是项目用地、工程建设方面,为乡镇、村级提供一站式服务;坚持宣传引导,强化法治,保障社会稳定;坚持先进引领,倡导德治,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思想引领,完善自治,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宗克飞代表建议,进一步充实乡镇政法队伍力量,加强乡镇政法队伍建设,更好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宗克飞表示,政法队伍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大局稳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中,基层面临执法队伍人员短缺的现状,人员队伍力量和所承担的工作量不匹配,导致工作成效与群众的现实要求有差距。要持续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取得让社会公众看得见、体会得到的进展和变化,才能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更好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记者杜培清 王奇峰)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孙和平委员建议,我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增进民生福祉。
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河北承德市等15个城市,率先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首批试点城市。
如何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孙和平给出三点建议: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多渠道筹集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合理划定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
立法先行是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经验,是构建长期护理保险需要法律的保障。相关政策法规出台前要考虑多方利益,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落实。
长期护理保险属于长期支出项目,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形下,需要探索多元渠道的筹资机制,以保障制度本身的独立性。因为社会保障坚持的是多元主体分担的原则,强调权利和义务相结合,所以长期护理保险也应采取多元主体筹资的方式,如企业、个人、政府以及其他渠道资金的来源。
长期护理保险建要明确定位,属于养老和医疗范畴的定不能划入长期护理的范畴,因为养老和医疗已经有各自的保险进行规避风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保障程度划分尚不清晰,保障范围可大可小、保障水平可高可低,因此合理划定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记者黄兰芬)
取消单位停车场门禁
吴凤友委员建议,取消单位停车场门禁,方便群众办事,缓解停车难题。
吴凤友称,停车难如今已经成为普遍的“城市病”,成为咸宁城市管理中突出的难题。一方面,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停车位缺乏。而现在城市的小区、单位都设有门禁,只有居住工作在内的车辆才可停车,造成了一定程度下停车资源的浪费。
吴凤友建议,取消单位停车场门禁,允许社会车辆进入,缓解停车难;建立循环畅通的路网和停车位,减少因掉头、随意停车等行为造成的拥堵;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采集的停车信息并进行处理,推进智慧化停车服务。 (记者徐浪)
打造羊楼洞万国茶市
江辉代表说,羊楼洞是湘鄂交界的口子镇,赤壁青砖茶的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世界茶叶第一古镇”等荣誉,也被作为“中俄万里茶道”源头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具备发展文旅项目的巨大潜力。
“为唤醒千年古镇,擦亮百年品牌,打造百亿茶产业,造福亿万民众,2016年,赤壁引进湖北民营企业第一强——武汉卓尔控股,投资60亿元打造世界茶叶第一古镇。”江辉表示,羊楼洞古镇自2019年10月1日改造修缮完成后对外迎客,到2019年12月31日,接待游客达50多万人次,每天都有游客1000至2000人次,周末则能达到5000至10000人次,高峰期达到3至7万人次。羊楼洞景区整体建成后,预计接待游客将达到100万人次以上,进而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江辉建议,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赤壁打造羊楼洞古镇,积极争取将羊楼洞“一带一路”文化论坛上升至省级平台,并作为永久性会址,定期举办。同时出台政策,支持赤壁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赤壁打造羊楼洞万国茶市中国茶业交易中心,助力“赤壁青砖茶”走向世界。(记者陈婧)
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奖励机制
陈平代表认为,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是节约能源、垃圾减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做好垃圾分类就要做好宣传引导,并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奖励机制。
陈平建议,做好垃圾分类,要加强垃圾分类、环保知识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促使市民自觉投入到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中,从而带动全社会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要开创更多地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形式,让市民了解“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别是什么,社区、街道办事处、县市区都可以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让市民学会如何分类。在公共场合,投放足够数量的垃圾分类存储设施,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
陈平建议,从机制上激励市民积极响应垃圾分类,应该建立制度,设置旧物交换中心,回收的旧物可获得相应积分,市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日用品,这种长效机制可以走进居民区、社区,让其常态化运行。(记者熊大平)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香城都市报(或公众号搜索:xcdsbgf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