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老人临终前的几个征兆,子女要多留心
明朝末年,将军史可法在江北一带抵抗清军。
忽然听闻在南京的母亲,即将归去,但是他重任在身,无法回家。
再次推开家门,喊“妈”,却无人回答。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一首诗,说尽人生遗憾。
战乱年代,民不聊生,很多家庭流离失所,子女无法尽孝。也有人,工作太忙,错过了和亲人最后的道别。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欣欣向荣的年代,生活好了,有房有车。遗憾的是,有多少人,等自己混好了,父母却不在了。
为了减少人生的遗憾,多陪伴父母最后的时光,我们要留心父母的一举一动。
通常来说,家中老人临终前,多半会有以下几个征兆,别太大意了。
01
看淡生死,留下绝笔的文字。
一个人,对自己的大限,会有预感吗?从唯物论来说,这是否定的。但是从古人的一些事例中,又能够找到不一样的答案。
唐朝诗人王维,在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俘虏而受审查。
弟弟王缙想尽办法搭救他,并且主动要求免去官职。
王维被搭救之后,愧疚了很长一段时间。
再往后,王维归隐,在终南山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句,写诗的同年七月就过世了。
还有宋代的文人苏轼,进入官场之后,被贬多次,最后他从海南,被召回京城。
1101年三月,路过真州金山龙游寺,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没想到,八月就过世了。
古人用诗句,描绘自己的心境,喜怒哀乐就在其中。总有那么几次,一语成谶。
当今的人,写文章和诗句的不多,但是写遗嘱的人很多。
当年迈的父母,忽然要立遗嘱的时候,往往是觉得自己熬不了多久了。也许,他的文字,就是人生的绝笔。
02
重访亲友,就像最后的诀别一样。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到了晚年,专心研究《易经》。
他在八十三岁的时候,看到天空连续下雨多天,就对家人说:“路不好走,我晚死十天,未尝不可。”
当天气好一点的时候,他召集亲戚朋友,一起吃饭,还讲了很多的书。然后,他就平静地过世了。
春秋时,赵奢是赵国的名将,一生英勇,熟悉兵法。
他在老年时,对妻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符辣洒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
他用心观察过子女,发现儿子赵括,虽然读了很多兵书,但是没有实践能力,不能当将军。于是反复交代妻子,要保护好儿子,不要让儿子进入沙场。
可悲的是,他过世后,赵括被赵王重用,因此丢命。
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内心有善良的言语,就要告诉大家,不能藏着掖着。
一个人一辈子都是实践,很多道理已经融会贯通了,但是担心子女、亲戚朋友不知道,因而给我们一种“老人爱唠叨”的印象。
其实,老人反复唠叨的时候,应该是“恨铁不成钢”,或者是对大家的真心爱护,不要太反感了。
平时,老人会漫无边际地讲。当他要过世之前,就会讲自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作为子孙,要认真听取,也算是满足了老人的期待。
03
悔悟人生,敢于直面自己的一切。
日本一位医生大津秀一,她长期做临终关怀的工作,见证了一千多位生病的老人过世。
在和老人的交流中,她发现老人总是会悔悟自己的人生。
最后悔的事情,归纳起来,有二十五件——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实现梦想、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没有尽力帮助过别人、没有妥善安置财产、没有回故乡......
大津秀一说国:“人们临终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这一辈子啊,太短了。”
从悔悟的事情来看,多数和家庭有关系。
财产分配,涉及到老人偏心的问题,也许对某个孩子很好,对其他的孩子很苛刻,导致了家庭矛盾,子女不团结。
做了昧良心的事情,是心底的秘密,说出来会被人笑话。但是老人到了最后,也不担心谁嘲讽自己了,而是大大方方说出来,减少人生的痛苦。
还有一些错误的决定,导致自己和家人走了弯路,老人也会很愧疚。
作为子孙,应该主动谅解老人做的一切,并且积极帮助老人,尽可能地减少遗憾。
比方说,兄弟姐妹主动和解,不去计较父母曾经做的偏心的事情;宽慰父母,不纠缠过去的错误;父母得罪的人,子女可以主动去和解,给一个还算圆满的答案;带着父母去看人生中最期待的风景。
人生没有后悔药,但是可以惩前毖后,把未来的日子过好。亲人过世后,儿女能够完成父母的遗志,就是家庭世代兴旺的征兆。
04
我们随时要从科学、医学的角度去发现老人的身体和心灵变化,感触老人对人生的体验。
尤其是一些长期生病的老人,若是病入膏肓了,就确实是时日不多了。
另外,我们要避免一些意外的情况发生。比方说,老人腿脚不方便,走路要小心,不要摔了;不要出远门,避免走丢。
早一点看到亲人“余生不多”的事实,不仅挤出时间陪伴,还要为亲人做一些积极向上的事情,是子女最好的孝顺。
时间不等人,别总是等自己有大房子,工作轻松了,存款多了,才想起尽孝。
每个人都会变老,善待了今天的老人,就善待了明天的自己。
最后,祝福天下家庭,健康和谐,福气满堂。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