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晋康有哪些故事?
王晋康老师,我国有名科幻作家、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中的旗帜性人物、科幻名家、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三驾马车之一、石油系统高级工程师。
2007年,随着科幻作家刘慈欣长篇小说《三体》的问世,中国刮起了一阵科幻热,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究竟处于什么处置,面对科技发达的外星人入侵、人类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通过小说《三体》、刘慈欣给出了他的答案。而2011年,另一位重量级的科幻作家王晋康用长篇小说《与吾同在》对这个庞大的命题做出了自己的解答。所以说《与吾同在》的根、文章之核心就是上帝与吾同在、善恶与吾同在,实际上这个故事就是自己引起所有故事的一个契机,后来又看了一些印度阿育王的故事,那个《与吾同在》里面都提到了。就是印度阿育王、原来他是个黑阿育王,他是杀戮无度,为了继位杀了一百多兄弟姊妹们,但是后来、他忽然就是幡然悔悟了,黑阿育王变成白阿育王了,向全世界送舍利建那些佛塔,包括中国国内几个塔都是他建的、他主持建的,就是从这方面关于人性善恶、关于共生圈,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然后就开始构思故事。在今天的中国科幻文学界,刘慈欣、王晋康、何夕和韩松四位作家,被科幻迷们称为科幻界的“四大天王”,他们的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当今的科幻文坛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四位作家中、王晋康的作品以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而独树一帜,迄今为止、王晋康已经发表了超过两百万字的科幻小说、并且十二次获得代表中国科幻文学最高水平的奖项银河奖,作为一名机械行业的高级工程师丶王晋康与科幻结缘是从1993年开始的,这个机缘的话如果说直接的机缘就是当时有一个报道、关于“十龄童本无心插柳、老爸爸一不小心成名”这个报道,当时很多报道都转载了,当时是自己儿子十岁,每天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先讲个故事然后再睡觉,那时候工作忙、也没时间看书,有时候给他讲完肚子里的故事以后、有时候给他现编一个,当时编的话、有时候编的就是科幻的故事。为了哄孩子睡觉,王晋康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未来的一天,一位宇航员在宇宙中航行了两百多年以后、重返地球,却发现地球已经被大脑植入了电子芯片的“人类”所统治,这个故事的背景、与法国的科幻小说家彼埃尔.布勒的小说《人猿星球》非常类似,都是描写了人类未来重返地球的场景,这个充满了科幻味道的故事引起了儿子的浓厚兴趣。他说这个故事讲得好,今天讲的故事最好,自己就说既然儿子都说好了、正好赶上一个假期,那要不就把这个故事给整理一下,整理一下、后来自己用了几天时间把它给写出来了、一万多字吧,写完以后还不知道中国有没有专业科幻杂志,后来还无意中发现了《科幻世界》、给他们寄去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投稿的减少和发行量的下降、许多科幻杂志纷纷倒闭,《科幻世界》成了当时唯一的一份专业科幻杂志,那时候、寻找稿件、正是《科幻世界》编辑们的难题,因为由于年龄原因,像童恩正、刘兴诗、郑文光等老一批科幻作家作品锐减,而像刘慈欣丶韩松这样的新生代作家还没有浮出水面,此时、王晋康寄来的短篇小说《亚当回归》以严谨的科学性和充满悬念的故事性一下子就吸引了编辑的注意。《亚当回归》讲了一个就是一个人、一个飞船回到地球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地球上唯一的一个现存的自然人、就是大脑中也没有装电子程序的、没有装电子芯片的那个人,这个人有一点中国士大夫那种气质,他就是给他说了、实际上地球已经没有人类了,这都是机器人,他们虽然是人的身体、但是他的脑子里边,实际上、人工智能已经大于自然智能了,所以说希望就在你一个人身上了,然后他就是通过种种办法、想把局面给扭转过来,但是实际上这个小说应该说是比较出彩的地方就是他没有走老路、没有走虚套,实际上到最后、他为了推翻这些人的统治,然后他把自己也引入了高智能的芯片,但是引完以后他就实际上察觉了他的那种坚持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世界上最后一只拒绝用火的老猴子丶这样可笑的,实际上是他走向了自己的反面。1993年,王晋康的科幻小说处女作《亚当回归》获得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银河奖,无心栽柳的一篇小说竟然获得了大奖,这极大地鼓舞了王晋康的创作热情,很快,他又把两篇新创作的科幻小说寄给了《科幻世界》杂志社。当时寄给他们、反映非常强烈,他们说是在自由来稿中发现这样的稿件、反正是眼前一亮的感觉,一个是《黑匣子里的爱情》、一个是巜科学狂人之死》,所以误打误撞地就撞到这儿了。在《黑匣子里的爱情》和《科学狂人之死》这两篇科幻小说中、王晋康以当时最新的生物学发现为基础、对人类的未来做出了大胆的想像,用科幻唱响生命之歌、正是王晋康作品最大的特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人类基因图谱绘制计划刚刚启动的时候、王晋康就在小说《黑匣子里的爱情》幻想出了把人类信息全部浓缩在一张照片上的生命全息码保存法,在克隆技术刚刚起步的时候、王晋康就在《科学狂人之死》中大胆预测了如何进行人的复制,1994年、王晋康的作品再次获得了中国科幻银河奖,连续两次获奖、让巜科幻世界》的编辑们对这个四十五岁的“新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8年,王晋康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偏僻县城,少年时代、王晋康第一次从课堂上认识到了自然科学的神奇。因为那时候还生活在神话世界里,经常爱听、看一些神话,比如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悬云寺的神话,它就是描写人参姑娘带着小和尚到了山里、到了天上,天上彩云飘飘了,但是突然就接触到一个科普小文章,说是世界上所有的七彩颜色的分别、实际上都是电磁波的频率,这个自己觉得当时自己一下子就非常震撼,这个很简单的一个事实,但是自己应该是个比较敏感的人,当时非常震撼,如果以现在的语言来讲,物理定律把非常美的自然美的一些东西把它给解构了、变成了干巴巴的一个物理定律、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频率问题,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就说明宇宙中间存在者非常精巧的秩序,这种秩序是怎么形成的,反正就是在这方面也是能够给人带来震撼。科学的神奇,激发了王晋康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然而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王晋康并没有获得考大学的机会,而是进入工厂做了一名工人。自己当时的工作是木模工、就是做铸造的时候、要先做成木头的模型,然后再用沙把它堆起来、把木模给拿出来、然后再往里边浇铁液。那一年自己碰见一个自己中学的老师,初中的一个几何老师,是个女的、崔老师,因为自己初中学的数学特别的好,而且平面几何也是特别的好,后来那个崔老师那次见到自己以后,说你现在干什么,自己说木模工,她说木模工程师,她没想到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自己说木模工,然后我们真是俩人相对唏嘘,什么话都没说就走了,自己现在印象还非常深。自己当时曾经找过一个、我们那时候还叫政工组组长,还是自己的一个亲戚,自己说能不能推荐我考大学,他当时给自己说,咱们都是自己人就说了吧,这辈子你就别想上大学了,就是这样给自己说。自己当时是认输了,那几年根本就没有摸过书本,你们可想而知吧,所以有时候文章中间一些比较苍凉的情绪、风格这都是一生的一些经历组成的。
1977年10月21日,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了中央决定恢复高考的消息,并宣布了当年的高考将于12月中旬在全国范围内举行,这则消息让王晋康兴奋不已。我们这一代人对邓小平是非常感激的,他改变了好多人的命运,1977年恢复高考,所以到1977年考试的时候我们都非常踊跃地参加。在1977年之后自己上班的时候、自己架子上就挂着数学公式,自己已经开始自修大学东西了,自己说我就是不上大学、我也要把大学的东西给学会,自己干着活抬头还要再看一会儿,但是毕竟条件有限,因为一个是没有什么教材、也没有老师,关键没有时间,那次考了个全市第二名。1978年,三十岁的王晋康以全市第二的成绩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对王晋康来说,读大学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为他未来的科幻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王晋康对生物学、文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确实说这是十二年以后才去上大学,一定要好好学、好好学,所以当时学习气氛是非常紧张的、非常紧张的。我们1977届、1978届,开个玩笑话有些学生上吊了,上吊的时候手下边还吊了一个单词本,我们都到那个程度,那时候真是非常紧张,那时候就开始、但是在那时候看了好多西方的书,自己原来对苏俄文学比较喜欢,后来就从那时候开始转了、喜欢英美的现代文学。
虽然对各个专业广泛涉猎,但是王晋康却从来没有想过 将来有一天会成为一名科幻作家,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了南阳油田石油机械厂、成了一名工程师。一开始就是做技术办,在技术办里工作,然后到1985年开始、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我们都到国外参加培训,那时候确确实实我们那时候也是非常困难,因为那时候全是从头开始,因为我们厂过去根本就不搞修井机,修井机也是相当复杂的一个设备,一个机械都几百万了。自己在我们厂也算是一个专业学科带头人吧,就是底盘部分、特种底盘部分,我们厂就是自己带着两个徒弟干起来的,从零开始干起来。
在石油的勘探和施工中,钻井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钻井车又称为移动钻井平台,由汽车底盘、钻井设备、分动装置、液压系统、塔架等几部分组成,在当时、由于国内没有专门生产钻井车的厂家、所以只能靠从国外进口原件、进行组装,为了方便生产、王晋康决定攻克这个技术难题。自己说这不行,国外东西太贵了,一定要国产化,但是国内当时没有一个生产这种车型的,它是重型车型、特别是前部转向桥是重型的,国内一般的车前部转向桥最多就不超过七吨,但是我们这必须要十吨以上,当时我们厂就没有立这个项,是我自己主动的,趁出差的机会到全国车销厂去跑,跑了几次都不行,最后一次碰见一个人,那个人无意中提一个、你们用什么东西、跟什么东西拼在一块不行吗,后来他就想到一个办法、最后这个办法可行而且非常便宜、不用投入试制费,然后自己就回去给厂领导汇报,然后就提这个方案。自己开始的时候是初生之犊不怕虎,真正到试车的时候、那时候心里确实是提心吊胆呐、但是很顺利一次就成了。我们在技术上还确实、那时候车间里如果是有工人们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都是叫自己去,特别是发动机底盘部分。
通过不懈的努力,王晋康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敢于幻想、不怕挑战的性格不仅让王晋康在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为他的科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