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陈毅离开茅山乾元观,道长密信召回弟子:本观将有灭顶之灾
1938年深秋,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正带着自己手下的士兵们离开驻扎了近一年的镇江茅山地区,准备一路向东,去往常州溧阳,继续与日寇战斗。
但启程后没多久,陈毅就听说茅山乾云观的老道长惠心白曾给自己所有在外的弟子都传了一封密信,信中只有一句话:本观将有灭顶之灾。
得知这个消息后的陈毅立马放下了手头的一切工作,天还未亮就快马加鞭赶回了乾云观。
但他终究是来晚了一步,此时的乾云观已不再是那个远离尘世的清净地,而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就连呼吸间都是浓重的血腥味。
看着满目疮痍的道观,征战沙场多年的陈毅也不禁落下来眼泪,他嘴里喃喃道:“是我来晚了,你们放心,我一定不会让大家白白牺牲的,我们一定会把侵略者,永远的赶出这片土地!”
这片本应清净圣洁的修仙之地到底经历了什么?陈毅与乾云观的道长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过往呢?
屠不尽人间英雄骨
走进乾云观的陈毅一直在寻找,他希望能够找到这间道观的道长惠心白,希望能在这片死地寻找一丝生息。
但他找了几圈也没有找到熟悉的身影,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突然想到了收到道长密信的人,他们当时并未在观中,或许能够逃过一劫。
当陈毅找到了经常帮着新四军采买物品的小道徒朱易经的时候,才得知惠心白道长与观内十余名道士均被日寇残忍杀害。就连十余岁的小道童都没有放过。道士们的尸体都被扔到了山下。而这座存续千年的道观,也被一场大火燃烧殆尽。
因外出购置中秋节庆典用品而侥幸逃过一劫的朱易经,也是在村民的描述下才知道了整件事情的真相。
10月6日那天,附近多个地区日寇不知从哪里得来了乾元观窝藏新四军的消息,兵分几路来到了茅山,气势汹汹的冲进了本应远离喧嚣的乾云观。
早在半个月前,惠心白道长就已经预感到了这场灾祸已经无法避免,他不怕死,只怕老祖宗留下的宝物落在这群畜生手中,于是日军前往茅山的前几日,他就已经传了密信给自己云游在外的爱徒,让他们早早转移走了观中所有珍贵的藏品。
所以这此时面对凶神恶煞的日军,惠心白的心中只余一种坦然赴死的决心。即使此时敌人的刺刀已经顶在了他的胸口。
“那些新四军被你们藏在哪儿了?”日本军官恶狠狠地质问着惠心白道长,“交出他们我便饶你们这些道士不死,如果不说那就跟他们一块死!”说话间手中的刺刀也扎进了惠心白的皮肉。
而惠心白仿佛感受不到胸前的剧痛,而是淡然地说:“我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们是要将你们这些倭寇全部赶出中国。我们只是修道之人,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见惠心白态度如此强硬,日本军官知道他不可能问出任何有用的信息了,于是恼羞成怒,直接将刺刀狠狠地扎入了惠心白的胸口,又觉得不解气,抽出刀后重新朝惠心白的身上砍了数刀,才一脚踢开他的尸体,命令手下的日军冲进道观。
剩下的日军得到了长官的指令,立马冲进了乾云观,日寇一向奉行“三光政策”,坚决不留一个活口,举起来自己手中的机枪,对着剩下的道士一通扫射,一时间整个乾云观里外浮尸遍野,血流成河。
似是不解气,他们直接一把火将整个道观点燃,血色与火光之间,是这些侵略者们屠不尽的人间英雄骨。
听完整个事情经过后的陈毅,一时间无法面对这个惨烈的真相,看着仅剩断壁残垣的乾云观,他不禁想起这一年来与惠心白道长等人在这里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
乱世道士下山来
新四军与这些道士们的相识还要从一年前说起。
1938年,随着日军侵略的不断深入,茅山所处的江浙一带已经有大量的城市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下,曾经的江南水乡已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看着日寇日渐猖獗,党中央决定,派陈毅带领其手下的新四军一支队,从皖南一路南下,在茅山附近寻找合适的区域,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打击日寇嚣张的气焰。
初来乍到的新四军一师起初并没有被当地百姓所接受,此时的苏南地区已经沦陷,老百姓对新四军是否真心抗日心存疑虑,他们怕新四军与之前的国民党军一样,强抢百姓的钱财和粮食,所以甚至没有一户人家愿意为新四军提供住处。
而面对百姓的不信任,陈毅决定用实际行动来改变他们对新四军的看法。没地方住就睡在老百姓的屋檐下,没得吃就去挖树根、野草,被怀疑是否真心抗日就主动发起韦岗战斗、贺甲战斗等多场战役,用行动一点点消除百姓心中的顾虑。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新四军的所作所为,并相信他们是真心来帮百姓打跑日本鬼子的,对他们的态度也不断发生着转变。
但此时,整日里的风餐露宿加上接连打了数场大仗的新四军战士们的身体却有些吃不消了,面对将士们接二连三的被病痛击垮,作为师长的陈毅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无奈陈毅只好四处询问,看哪里有足够的药品和略通医术的大夫,能够给战士们简单治疗一下。
这时,有几位村民就告诉陈毅,离这里不远的茅山上有一座道观,叫乾云观,里面的道士经常下山来为附近的百姓看病,不如去道观问上一问,看看那里的道长是否愿意为士兵们看看病。
得知这个消息后的陈毅立马决定上山拜会,但修道之人素来选择离群避世,以军人身份前往怕是有些不妥,陈毅便决定乔装打扮一番,用远道而来的商人这一身份前去求医问药。
但即使隐藏了真实身份,但陈毅的第一次求见还是被道长拒之门外了,一句“出家人避世,不谈凡尘”,便将陈毅堵在了山门口,陈毅甚至没来得及说明自己的来意。
但陈毅并没有放弃,第二天他再一次来到了乾云观,但与上次不同,他这次带来了自己事先写好的诗句,惠心白是修道之人,自然懂得这诗句中暗藏的深意,这次他没有直接将陈毅赶走,而是对出来下联后才转身离去。
之后的几日,两人便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交流,终于有一日,惠心白同意了陈毅的请求,愿意派自己观中的道士下山为新四军看病。
随着道士们与新四军的接触越来越多,他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国家有难,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于是那些下山的道士们,不再仅仅是为新四军看病,还经常借修道之人的身份,帮新四军打探附近日寇的消息。道长甚至把道观中的几处楼阁借给新四军设立政治部和司令部。
闲下来的时候,道士们还会教新四军战士们一些功夫,为他们在战场上与敌人对抗增添一份保障。
甚至有不少道士加入了新四军的队伍中,有一位甚至成为了后来茅山抗日游击队的副队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陈毅就经常利用这里隐蔽的条件,与地方实力派代表的纪振纲等有识之士见面,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共商退敌之计。
就是在这座道观里,共产党收获了很多支持者,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选择加入新四军的队伍中。乾云观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道观,它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抗日革命根据地。
而惠心白与陈毅之间的个人友谊也是越来越好,两个人经常一起谈诗论道,将对方视为自己的知己。乱世相遇本就不易,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两人对于这段友谊都十分珍惜。
不过分离始终是在所难免的, 1938年深秋时节,陈毅便要带着新四军第一师离开乾云观,分离时乾云观的道士们都十分不舍,纷纷走下山来为这支真正愿意在乱世杀出一条光明前路的军队送行。
临行前陈毅拉住了惠心白的手说:“道长,感谢您和道观里所有人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拼尽全力打走侵略者,还茅山、还整个中国一个一个太平!”
惠心白也哽咽道:“国之不国,何以为家?我们虽是修道之人,本不应参与这尘世喧嚣,但我们首先是中国人,为国家出一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啊!自此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我们在山中等待你们胜利的消息。”
两人依依惜别,并定下互通书信的约定,过了很久陈毅才带着战士们离去,乾云观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红色精神永流传
乾云观的平静并没有维持太久,日军早已注意到了这里不同于其他道观的热闹,就在陈毅离开后没多久,乾云观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知道这一切后的陈毅久久不能平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前进,将日寇彻底赶出这片中华大地。
陈毅走后,粟裕带领的新四军第二支队也进驻了茅山地区,继续发动游击战争与敌人进行搏斗,继续守护着这片满目狼藉的土地。
后面陆续进驻茅山地区的队伍也坚持了陈毅最初的人民运动,广泛发动群众,还利用座谈会、军艺团排练话剧等方式宣传我党抗日的方针政策,积极发展党内新生力量,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共产党的队伍中来。
茅山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让这里变成了一把“刺入敌人心脏的尖刀”。前后五年间,这里经历过大大小小5000多场战斗,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胜利的果实。
终于,1945年日本投降,新四军于8月份起陆陆续续地撤出了这边土地,陈毅也完成了他对惠心白道长的承诺,将日寇永远的赶出了这片土地。
而这座被日军烧毁的乾云观,也终于在沉寂了近60年后得以重修,修缮后的道观比起曾经的超凡出世,又多了几分誓死不屈的庄重,那是数万万为国牺牲的烈士们,用他们不屈的英魂赋予这座道观绵延不息的红色精神。
现在的乾云观凭借自己独特的全真龙门派坤道的韵腔,承办着来自海内外的各种交流活动与法务,传递着中华道教独特的魅力,用另一种方式,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盛世则隐居山野,乱世则下山救人,正是有着如惠心白道长这样数以万计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中国才能一次次冲破被侵略的黑暗,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