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元1针的降脂药,在中国市场热销
文 | 氨基观察
一直以来,国内医药市场都被人诟病,支付能力不足。
一方面,是医保负担有限、商保覆盖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是自付能力的不足。两者共同导致,部分天价药在国内难有市场。
当然,要说中国市场完全没有支付能力也不客观。核心原因在于,根据部分跨国大药厂的表现来看,价格相对昂贵的药物,甚至是未能进入医保的药物,在国内也能获得不错的销售表现。
最近的例子,是诺华的长效降脂药 Leqvio。
Leqvio 在国内的定价为 9988 元 / 针,且现在为完全自付。按照剂量来看,首年使用 Leqvio 的患者需要打 3 针,后续每年为 2 针。算下来,年用药费用不菲。
但在这种情况下,Leqvio 需求并不弱。根据诺华一季报电话会议,国内每天新增患者超过 250 名。这也超出了诺华的预期,因为在其原本设想中,这样的新增患者数量规模,可能需要在进入医保之后才能实现。
这意味着,如果能够按照一季度的销售表现,Leqvio 在国内销售额可能接近 30 亿元。这无疑将刷新市场认知。
01 机制 " 升级 "
以 Leqvio 为首的药物走入市场,可以说是降脂药领域的一次短板补齐。
一直以来,他汀类药物在降脂领域占据核心 C 位,缔造了一个个重磅炸弹神话。例如,阿托伐他汀年销售峰值最高至 136 亿美元。
不过,他汀类药物并不完美。大部分人只能接受中等剂量的他汀治疗,且单一用药有其局限性。在临床上,也有部分患者因为依从性较差或对药物不耐受,导致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 " 坏胆固醇 ")不达标,亟需长效且安全的降脂疗法。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 9(PCSK9)备受市场瞩目。
有研究发现,PCSK9 对于维持体内胆固醇稳态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成为第三个被发现的与胆固醇代谢有关的基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PCSK9 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原来,PCSK9 是 LDL-C 升高的 " 帮凶 "。血液中存在的 LDL 主要通过与其受体(LDL-R)特异性结合,然后将 " 坏胆固醇 " 整合入细胞内,使其在肝脏中被清除。
而 PCSK9 可以与 LDL-R 结合,导致后者加速降解。LDL 缺少受体导致其携带的 LDL-C 无法被肝脏清除,人体内的 " 坏胆固醇 " 含量也就自然而然升高了。
机理明确,那么针对 PCSK9 的药物研发,思路也就非常清晰了,主要有两种:一是阻止 PCSK9 与 LDL-R 结合,如单抗;二是抑制 PCSK9 蛋白的表达或干扰 PCSK9 分泌,如 iRNA、反义寡核苷酸、小分子抑制剂等。
Leqvio 则是后者,作为一款基因疗法,Leqvio 通过基因沉默的方式,直接阻止肝脏产生 PCSK9 蛋白,以达到持久的治疗效果。
从实际临床来看,针对该蛋白的药物展现了优异的降脂能力。一方面,能在患者接受他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 " 降脂 ";另一方面,针对 " 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仍无法达到 LDL-C 目标 " 或对 " 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禁忌使用的患者 ",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Leqvio 也是如此。其获批上市是基于关键的 III 期 ORION-9、-10 和 -11 临床研究结果,所有 357 名参与研究的 ASCVD 或 HeFH 患者在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时仍无法控制 LDL-C 水平。在接受治疗后第 17 个月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Leqvio 能有效且持续地降低 LDL-C 水平高达 52%,并且耐受性良好,安全性与安慰剂相当。
也正因此,Leqvio 成为了他汀类药物的强力补充。在国内,其被批准的适应症为,作为饮食的辅助疗法,用于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型家族性和非家族性)或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的治疗,包含:在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仍无法达到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的患者中,与他汀类药物、或者与他汀类药物及其他降脂疗法联合用药,以及在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禁忌使用的患者中,单独用药或与其他降脂疗法联合用药。
Leqvio 热销背后,不仅是一次机制升级,更是一次价格升级。
02 价格升级
作为一款 siRNA 疗法,Leqvio 的核心卖点还包括长效:在前三个月完成两次注射后,患者仅需要每半年仅注射一次 Leqvio,就能维持降脂效果。
但其价格并不便宜。目前,该疗法在国内的定价诶 9988 元 / 针,在完全自费的情况下,患者首年用药费用大约在 3 万元左右,后续治疗年份则是 2 万元左右。
这与大家固有认知里的降脂药价格天差地别。以阿托伐他汀 10mg 规格来看,药品集采中标的产品每片价格已降至 0.10-0.20 元,患者每月用药费用基本不超过 15 元;而进口原研的立普妥药物,一年用药费用可能也只需要千元左右。
虽然 Leqvio 并不完全与他汀类药物竞争,但其同机制的药物中,仍有低价竞争对手:单抗类药物。
的确,在依从性方面,单抗类药物有一定劣势,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
例如,安进的依洛尤单抗对于已确定的心血管疾病成人患者或用于治疗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 杂合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 ) 或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成人患者,有两个推荐剂量:
140mg 每两周 1 次或 420 mg 每月 1 次,基于患者在给药频率和每次注射剂量方面的喜好选择。
也就是说,依洛尤单抗最长注射频次可以达到 1 月 /1 次,与 Leqvio 半年 1 次相比,差距相对有限。但价格方面,却是天差地别。
目前,国内上市的进口 PCSK9 单抗药物,阿利西尤单抗和依洛尤单抗都走上了 " 以价换量 " 的道路。
其中,依洛尤单抗(140mg/ 支)价格为 283 元 / 支,阿利西尤单抗(75mg/ 支)价格为 306 元 / 支。降价之后,阿利西尤单抗月治疗费用折合 612 元,依洛尤单抗则在 567 元左右。在自费 15% 的比例下,患者的负担实际上并不高。
但即便如此,Leqvio 仍然收获了市场的认可。对于国内医药市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市场现象。
03 来自 Leqvio 的启示
Leqvio 在中国市场的前景令人充满期待。从目前的患者新增情况来看,其在国内的销售额有望达到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首先,新患者数量的显著增长将为 Leqvio 带来显著的增量。根据诺华的电话会议,Leqvio 每天新增用药患者超过 250 名。以这个增量来计算,如果能够维持到年底,那么 Leqvio 在中国的新增销售额有望接近 30 亿元。
其次,累积效应的影响也不容忽视。Leqvio 是一种需要持续用药的治疗方案,患者每年需要接受两次注射。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累积患者的逐渐增加,Leqvio 的销售额将呈现出持续稳步上升的趋势,保持在一个极为可观的水平。
更为关键的是,Leqvio 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增长助推器——医保谈判。如果 Leqvio 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被纳入医保目录,那么其在中国市场的放量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快。毕竟,根据电话会议的信息,目前的放量速度已经达到了,诺华预期中进入医保后的水平。
Leqvio 的成功无疑将为国内医药市场提供重要的启示。一直以来,国内医药市场都被支付能力所桎梏。总体来看,的确是存在这方面的困扰。但海外药企的表现又在一次次告诉市场,支付能力也并非不可突破。
至少,相当一部分群体,拥有足够高的支付能力。而这些群体,也能支撑一款销售额不错的创新药的市场预期。但前提是,药企能够拿出足够有竞争力的药物。
Leqvio 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仅为诺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为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 "Leqvio" 在这里诞生,为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