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满朝称赞的皇太子胤礽,为何后来变成了“废太子”呢?
皇太子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难干的一个职业了,历朝历代但凡设立了太子,能顺利继位的少之又少。这些皇太子之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应该就是清朝的皇太子胤礽了。
一、皇太子胤礽
胤礽的父亲是千古一帝康熙,母亲是孝诚仁皇后,作为皇后嫡子,胤礽的地位无疑是非常高的。康熙和孝诚仁皇后的感情非常深厚,在孝诚仁皇后去世时,康熙摒弃了皇后谥号以孝字开头的惯例,给孝诚仁皇后的谥号是仁孝皇后。可以说作为嫡次子(嫡长子四岁夭折)的胤礽,依靠母亲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就远远高于其他皇子。
康熙十四年,在胤礽刚满一周岁的时候,康熙就册封其为皇太子。在下召礼部择吉日册封的诏书上就写到“朕荷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今以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刚刚一周岁、虚岁两岁的孩子,即使自幼聪慧也显现不到哪里去,所以在诏书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康熙选择胤礽为皇太子的最大原因就是他是嫡子。
康熙虽然是满洲皇帝,但是受汉化程度非常深,伦理正统的观念非常强,在他心中,嫡这个字重量可想而知。在清朝,其实一直没有设立皇太子的传统,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朝廷军队节节败退,三藩气焰非常嚣张,设立皇太子昭示皇家血脉传承不绝,国之根本的确定,可以稳定朝堂人心。
二、康熙对皇太子胤礽的疼爱
虽然是因为朝政需求才立胤礽为皇太子,但是康熙对胤礽的疼爱绝对是发自内心的。在清朝,讲究抱子不抱孙,但是康熙自幼父母双亡,所以对于家庭和子嗣看的非常重要,他亲自抚养着皇太子,父代母职操心着他的一切衣食住行。
康熙十六年,胤礽出痘,康熙衣不解带地连续照顾了太子十二天,可以说是尽心尽力。而其他皇子出痘,都是抱出宫外、由信得过的朝臣帮忙照顾抚养,痊愈了才能回宫,这其中的差别不能说不大。
在五岁之前,胤礽一直跟康熙住在乾清宫,一直到他六岁的时候,才正式迁到毓庆宫居住。毓庆宫是在斋宫和奉先殿之间的宫殿,地方狭窄,估计康熙将毓庆宫作为东宫最大的原因是挨着奉先殿,而奉先殿里祭祀的是仁孝皇后的牌位。“你拼命生下的儿子住在你的身边,你可以看着他长大。”这可能是康熙撒的最大的狗粮。但是狭窄的宫殿造型,阴冷的环境肯定不利于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的胤礽受康熙的言传身教,学识水平非常高,精通满蒙汗三种语言,并且文武双全,年仅五岁的头一次围猎就射中了一头鹿、四只兔。在十多岁开讲经筵的时候就让所有朝臣都非常敬服,并且能够主持祭祀,储位非常稳固。在朝臣们看来,胤礽虽小但已经有康熙的风范了,两个人都非常注重衣冠的洁净,即使是酷暑,也不会解开领口袖口,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康熙巡幸塞外的时候,胤礽就在大臣的辅佐下监国理政,政绩不俗,得到康熙的肯定。
那为什么幼年如此优秀的胤礽慢慢长歪了呢?原因有很多:
三、胤礽变化的原因
1、康熙的原因
不可否认,康熙在胤礽身上倾注了非常大的心血,但是一些不合适的行为给胤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错误的引导。比如六皇子胤祚,胤祚是德嫔乌雅氏的儿子,因为早夭所以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是康熙给皇子赐名为国祚的祚字,让其他人不得不产生不利于皇太子的联想。特别是德嫔在生了胤祚的转年就被晋升为德妃,而生母早亡的皇太子在后宫孤立无援,只能依靠父皇的疼爱,而父皇的这些举动肯定给幼小的皇太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而康熙对于教育儿子方式也有一定的误导。胤礽六岁正式开堂读书,康熙在带胤礽见老师的时候,竟然先给这些老师一个下马威。先是考问文典知识,直到老师们回答不上来,并且给予胤礽非常高的地位,如果老师要指出他的错误需要先下跪。这些举动,无疑让年纪幼小的胤礽自恃地位,而缺少了尊师重道的想法。
胤礽的这些老师都是谁呢?胤礽是康熙捧在手心里的人,肯定给其配的老师都是朝廷重臣:李光地、熊赐履、张英、汤斌……这些人倘若对皇太子有意见,自然让胤礽在朝臣里面没有了支持者。康熙给予胤礽非常高的地位,太子仪仗几乎和皇帝一样,避太子名讳等等,这些举动愈发让胤礽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最终养成了不可一世的性格。
2、胤礽本身的原因
这个当然才是最重要的。胤礽的智商没问题,最大的毛病就是情商太低。他把自己的地位看的太高,眼中几乎没有其他人。从康熙身上,胤礽得到的关注和疼爱太多,他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没有回应。康熙二十九年,皇帝在出征途中生病,十六岁的胤礽看到之后,却没有一点悲戚心疼的表情,给这着实给康熙心理扎了一根刺,开始对其有了不满。
而对兄弟来说,胤礽皇太子和他们的关系也并不好。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成年的哥哥弟弟们已经成了太子的劲敌,特别是康熙分封诸皇子之后,皇长子、皇三子为郡王,后面的皇四子到皇八子均为多罗贝勒。他们在宫外有了府邸,可以更好地结交朝臣,形成自己的势力,并且开始参政、分拨了佐领,实力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但是皇太子这些都没有,一直住在宫内也很难接触到朝臣,现有的毓庆宫班底都是康熙给的,很多都担任着朝廷其他职责,毓庆宫只不过是挂个名,所以皇太子的实力被进一步削弱。有了自己的班底,皇子们也对皇太子虎视眈眈,想要把他拉下马。这样的关系,怎么可能兄弟和谐?
康熙是个很注重家庭的人,在四十八年的时候他疼爱的十八阿哥在行围的时候去世,胤礽没有半丝哀伤的表现,这让康熙彻底失望了,觉得不能把家国托付给皇太子。回想起汉景帝时期,景帝病重,将姬妾子女托付给栗太子之母栗姬,没想到栗姬竟然不同意,结果在景帝康复之后很快就改立刘彻为太子,也就是汉武帝,皇太子在这里犯了和栗姬一样的错误。
3、索额图等太子党的原因
索额图是胤礽的舅公,可以说天然的太子党,太子很信任也很倚重他。可是胤礽一直没有回味过来,索额图其实是给他拖后腿的猪队友。索额图在朝政上有些能力,但可惜一直没有揣摩对康熙的心思。每当有重大事情,他的意见总是和康熙相左,除了在擒拿鳌拜的时候立了功,在后来的撤藩、剿灭葛尔丹等事件上都是持反对意见的,所以康熙不待见他也是有原因的。
但其最重要的是,他带偏了康熙最重视的儿子胤礽,导致了康熙非常不能容忍。索额图借着胤礽的旗号拉拢群臣,随意安插心腹,给皇太子争权势、争地位,这其实就是在离间这对天家父子,所以权倾一时的重臣最终落得被圈禁活活饿死的下场。
还有胤礽的奶公凌普等人,利用康熙照顾太子的心思,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的时候使太子养成奢侈的习性。衣食住行比康熙的标准还高,并且在外以胤礽的名义大肆向朝臣索贿受贿,进一步败坏了皇太子的名声。
四、小诗文有话说
胤礽作为皇太子在青少年时期的优秀是有目共睹的,文武双全,在朝野上颇有贤名,连康熙都数次下旨称赞:“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名悉之意,正与朕心相通,朕不胜喜悦。”
但是随着后期康熙年老,皇太子之权已经触犯了皇权,并且皇太子和皇子权力相争导致矛盾激化,巨大的反差使得胤礽无所适从,变成了一个不仁不孝、脾气暴虐、骄奢淫逸的人,最后被废黜圈禁,可以说是非常令人感叹。
直到康熙临死还挂念着废太子胤礽,让其继任的皇四子善待废太子,并且封胤礽的儿子弘皙为亲王,可以说这是作为父亲,给胤礽最后的关爱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康熙传》、《胤礽传》、《康熙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