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毒蛇,却从未咬死过人,内陆太攀蛇到底是真毒还是假毒?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咱们经常能在各种文章视频中,看到太攀蛇的身影。在介绍中,太攀蛇属的几种蛇被描写成毒液神乎其神,沾之即死的蛇。
实际上真的如此吗?我来带你们了解太攀蛇的由来。
«——【·太攀蛇属的第一位成员·】——»
太攀蛇属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蛇类,在1867年,第一次发现了海岸太攀蛇。当时的海岸太攀蛇还不出名,澳大利亚当地研究专家将这种蛇分到了伊奥蛇属中。
其实伊奥蛇属也收留了不少当时并没有完全归类的蛇,属于是蛇界孤儿院了。
直到1923年,海岸太攀蛇才被从伊奥蛇属中独立出来,成为了太攀蛇属的第一位成员。
于是,蛇界传奇正式出现了。
海岸太攀蛇第一次被发现是在西澳大利亚的海岸,这也是他名字的由来。实际上,海岸太攀蛇分布范围还是广,从西澳大利亚海岸,到北领地,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的沿海地区都有海岸太攀蛇的身影。
因为毒液致死率太高,至今都被人称为澳洲死神。
在1950年之前,海岸太攀蛇并没有血清,而自从1940年开始海岸太攀蛇的咬伤案例中,仅一人存活了下来。
这么高的致死率让海岸太攀蛇的名气迅速攀升,成为了可以止小儿夜啼的存在。
但是在1955年以后,海岸太攀蛇血清终于问世,这一抗毒血清的问世来源于澳大利亚的一个训蛇员,凯文·巴登的牺牲。
1950年,凯文收到消息,希望他可以去昆士兰帮助捕捉海岸太攀蛇,用于研发抗毒血清。明知此行危险,凯文还是毅然决然的去了。
在捕捉海岸太攀蛇的时候,尽管凯文的经验丰富,但仍然被海岸太攀蛇咬了一口。
为了救治凯文,当时用了很多支虎蛇血清,甚至上了器械通气,但凯文依然去世了。就在凯文弥留之际,他仍不忘嘱咐同伴将蛇送往实验室用于抗毒血清的研发。
在这之后,太攀蛇属的第一种血清终于问世。
«——【·惊人的毒性和致死率·】——»
海岸太攀蛇的致死率如此高,令很多人费解,其实关键就在海岸太攀蛇的毒液组成中。
这种蛇的毒液主要以突触前神经毒为主,并且拥有很强的不可逆性。
而且海岸太攀蛇的毒液是真正的混合毒,因为里面还有少部分凝血酶原激活物。虽然只有一点点,但是效率却可以吊打任何一种蝰蛇的凝血能力。
被海岸太攀蛇咬伤后,会同时出现神经毒症状和消耗性凝血病,致死率非常高,而且速度极快。
海岸太攀蛇的捕食习惯和其他的蛇十分不同,这种蛇在捕食时会出现连咬的攻击方式,不仅多次攻击猎物,还会每咬一次就增加毒液的量,一次比一次多。
这也是海岸太攀蛇为何如此致命的原因。
其实这种攻击方式可以最高效地捕食猎物,从海岸太攀蛇捕食老鼠等小型哺乳动物的时候就可以发现。
海岸太攀蛇会保证自己所攻击的猎物一定会失去行动能力,所以会多次注射毒液,确保万无一失。
曾经有一位6岁儿童惹怒了一条海岸太攀蛇,被连续咬了12口,该儿童在60分钟内就死亡。
不过杀死这个儿童的并不是神经毒,而是成分占比很小的凝血毒。
尸体解刨的时候,医生发现该儿童的大多数脏器出现静脉充血和血栓,这说明凝血毒素会在短时间内激活凝血因子从而形成血栓导致儿童死亡。
虽然海岸太攀蛇的业绩相当优秀,但是有一种太攀蛇的亚种却比海岸太攀蛇更厉害,这条蛇就是发现于巴布亚的亚种。
海岸太攀蛇巴布亚种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最可怕的蛇,没有之一。
当地毒蛇中,这种蛇致人死亡人数最多,效率最高的毒蛇。而就在不久之后,太攀蛇属的王者即将登场。
«——【·世界毒王·内陆太攀蛇·】——»
内陆太攀蛇发现时间其实很早,早在1879年就被人首次发现。但当时只有两个标本,研究度不够,内陆太攀蛇被分配到了一个相对比较杂乱的蛇属下,比伊奥蛇属更加混乱。
这种蛇属甚至收留过东部拟眼镜蛇,由此可见是有多乱了。
1882年,内陆太攀蛇第三次被发现,但依然因为对它的研究不够透彻,反而被当成了新物种来描述。
直到1967年,当时流行组团旅游,一个旅游团的导游带着大家伙介绍的时候,发现了蛇的身影。
这个导游随即上前去抓这条蛇,结果被咬伤。没错这条蛇就是内陆太攀蛇。
虽然这名导游在第一时间就做了急救处理,但依然在50分钟后就陷入了昏迷。因为当时的基地条件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救治该男子,于是拨打了急救电话,在5小时后直升机才将该男子带走。
然后在长达9小时的飞行时间里,导游的状况一直十分紧张,下飞机后几次陷入鬼门关。
医生紧急实施抢救才将导游重新拉回人世。
然后在医院治疗了26天后出院。
这就是自内陆太攀蛇发现以来,第一个咬伤案例。在此之前,不知是被咬伤者全部死亡,还是因为这种蛇太过稀少,总之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都未曾发现除最开始的三个标本以外的内陆太攀蛇。
但当时人们将这条蛇鉴定为了海岸太攀蛇,因为当时内陆太攀蛇的名气十分小,而标本数量也十分稀少,远不如海岸太攀蛇的名气大。
一直到1972年,人们一共发现了13个内陆太攀蛇的标本,就是这些标本将内陆太攀蛇重新拉回大众视线,并于1982年归于太攀蛇属下,命名为,内陆太攀蛇。并且凭借在1979年的毒性测试中,以LD50的数值荣登世界第一,至今毫无对手。
内陆太攀蛇的毒液毒性组成是神经毒的集大成者,两种突触神经毒都有不说,还有凝血毒的成分。
被内陆太攀蛇咬伤后,比海岸太攀蛇更加致命,毒发速度也更快。
但如此厉害的内陆太攀蛇为何只有之前一个咬伤案例呢?甚至没有致人死亡案例。
首先第一点,内陆太攀蛇的分布地区,基本没有人。还有一个点就是,内陆太攀蛇的数量实在太稀少了。
从第一次发现1879年到1972年近100年的时间,内陆太攀蛇仅仅发现了不到20个标本。就这稀少的数量,加上地广人稀,内陆太攀蛇就是想做出点成绩都没有机会,也因此才在被发现了100年以后才被人重视起来。
在内陆太攀蛇所在的地区,只有研究人员和饲养人员。经验丰富加上各种设备齐全,再加上离医院也很近,即使被咬了也能及时得到救治。
再加上到目前为止,内陆太攀蛇咬伤案例一共就只有12例,在有抗毒血清的情况下,这个业绩实在是做不出来。
但毋庸置疑,内陆太攀蛇是当之无愧的蛇类毒王。
«——【·最为稀少的太攀蛇·】——»
太攀蛇属下的第三位成员是中陆太攀蛇,但是这个蛇比内陆太攀蛇更少。
中陆太攀蛇在2007年第一次被发现之后,就直接开始了研究。没办法,太攀蛇的名气实在太大了。
2010年发现了第二个样本以后,中陆太攀蛇也被正式命名。
后来毒性研究报告和其他两种太攀蛇进行了对比,发现中路太攀蛇十分不一样。
作为第三位被发现的太攀蛇,中陆太攀蛇97.9%都是突触后神经毒,凝血毒基本没有。而事实证明,这个极致的发现跟中陆太攀蛇的生存环境关系很大。
为了能让猎物无法逃脱,中陆太攀蛇的神经毒素发作非常快,快到根本不需要凝血毒素的地步。
而且中陆太攀蛇是三种太攀蛇中毒性发作最快的,其他两种望尘莫及。
不过中陆太攀蛇并没有咬人记录,但这也意味着,中陆太攀蛇的潜力非常高。
«——【·结语·】——»
接下来你们还想看哪种蛇的介绍,不妨在评论区进行留言,让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