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1100年历史的十字街,十分热闹
作者:束文杰
所谓“十字街”,一般指的是两条街道垂直交叉呈“十”字形走向。其交汇点,称为“十字街口”或者“十字街头”,又或者隐去“口(头)”字,直接称“十字街”。有些城市的“十字街”,则是具体的街道名称,但大抵都是与街道走向有关。笔者注意到,我国古代的一些小型城池(以县城为主),由四向城门至城市中心延伸四条主街(常以方向命名),汇聚于十字街,街道上分布着衙署、学校、寺观、仓廒以及商业区等,并由若干巷衖通往城区各处,有些十字街口则设有钟鼓楼。
1923年,砀山县城厢图(局部,来源 | 资料图片)
合肥民间曾广泛传唱一首《十大景致歌》,其中提到了“十字街,人人知道”,不知何时又多了句“十分热闹”,以示自古便为商贾云集之地。关于合肥十字街,其他拙作稍有提及,但不够充分清晰,本篇特作考证阐述。
1960年代,十字街(来源 | 资料图片)
参照前文说法,合肥十字街却有点儿“别具一格”。首先一大“特别”——合肥鼓楼不在十字街(口)。按今天的地名,鼓楼在安庆路(绿都步行街)与宿州路交叉口,而十字街(口)则在淮河路与宿州路交叉口,两者相隔百余米,其间有鼓楼桥(桥下金斗河)通连。鼓(古)楼为民间俗称,它的正式名字是“镇淮楼”。
1984年,合肥老地图中的“十字街”(来源 | 资料图片)
据南宋《舆地纪胜》及清代嘉庆《合肥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一说唐代尉迟敬德营建),因“汉(合肥)城既坏”,改在“今南半城”筑土城——即金斗城。金斗城以金斗河(当时系南淝河一段)为北壕,并在其南岸设立北门(即金斗门),十字街则在金斗门外北门口,其余情况史料不详,街市是否形成待考。唐代宗时(762—779)(一说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庐州刺史路应“特加甓(砖)焉”。
合肥城变迁示意图(制作 | 束文杰)
五代杨吴筑外罗城,包括金斗门、金斗河及十字街均囊入城内。值得注意的是,《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一文曾提到,天祐年间(四年至十二年,907—915)“造市桥一所”,市桥即鼓(古)楼桥、镇淮桥。以“市”命名,说明桥岸街市已经形成,加之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金斗河“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闹”,十字街至晚应溯源于此。
金斗河旧貌(来源 | 资料图片)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淮西帅郭振“拓城基”——即斗梁城,并将旧金斗门改为“(丽)谯楼”(时有“淮西楼”,在州治后、斗梁城上,与其无关)。几百年后,人们在楼上还发现了一口“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造”铜钟。
明代,因“郡有淮、肥二水合流,以绕于城,楼临其上”,“镇淮楼”一名开始出现。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至世宗嘉靖元年(1522),知府龙诰重修 ,礼部尚书杨廉作《记》。此后,神宗万历三年(1575)重修,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毁,清代亦数次重建修复。最终,楼毁于清末兵燹,门拆于民国十年(1921)前后。
镇淮角韵(局部,来源 | 资料图片)
我们再来说说十字街。宋元时期,史料遗缺,街道已无考。
明代,合肥城曾出现了以“十字街”为名的街道,上文中之所以加了“(口)”字,便是以作区别。早在嘉靖十三年(1534)编纂的《南畿志》,记载有“前十字”、“后十字”两街(列入城内七街),方位未详。万历《庐州府志》将“十字街”列为城内五条大街之一(嘉庆、光绪《府志》沿用之),位于“镇淮楼前”。根据这两条线索,当时的“十字街”,起迄大致与民国时期的鼓楼街相同,即今宿州路中段(淮河路至四牌楼)。后来,鼓楼桥在民间亦有“十字街桥”之称。
明代嘉靖年间,《南畿志》书影(来源 | 资料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万历《府志》记“税课司(署),在镇淮楼后”,参考《庐州府治之图》和《肥邑城郭图》,应该在东门大街北、临近十字街口。税课司,掌征收商贾、侩屠、杂市捐税及买卖田宅税契,相当于现代的税务部门。万历年间(三年以后,即1575年),“职裁署废”。税课司署在此设置,足以说明商贸繁荣程度。
明代万历年间,肥邑城郭图,附镇淮楼、镇淮桥、税课司位置示意(来源 | 资料图片)
清代,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拱辰门内北门大街,迤南为四湾街,又迤南为十字街,又南为镇淮楼”。“迤”是往、向,表示延伸的意思,这里的“十字街”至“镇淮楼”之间,则未使用该字。同时,此段附录的“街西”、“街东”部分,用“十字街西”和“十字街东”来表示文昌宫街(民国街名,时属东门大街)和东门大街,“威武门内东门大街”一段亦提到了“(明教寺)北首又西为十字街”,等等。种种迹象表明,“十字街”逐渐由街道演变为“街口”形态的具体地点,原来街道则并入北门大街。
清代嘉庆年间,合肥北门大街(来源 | 资料图片)
清末至民国初期,十字街四向街道分别是东(门)大街、鼓(古)楼街、文昌宫街、北(门)大街。这便是又一大“特别”——合肥十字街“丢”了西、南。旧时的合肥城拥有七门二关,十字街可以直通两座,其余的便要借道前往了。鼓楼街又分作两段,十字街到镇淮楼(古楼拐)为“古楼桥街”,镇淮楼到四牌楼为“四牌楼北”。民国36年(1947)2月,合肥县第一届参议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本市街道易名的决议》,其中十字街以北的北大街定名为“鸿仙街(路)”,以南的鼓楼街和南(门)土街合并,定名为“映典街(路)”。第二年,东大街则更名为“江淮路”,文昌宫街名称未变。
1930年代,威武门(来源 | 资料图片)
既有“特别”,又有相同之处——商贾云集之地。十字街所在的东大街、北大街及附近的后大街是合肥城内传统商业街区。据商业史料,这些街区分布着,杂货店、鞋帽店、绸庄、裁缝铺、酱园店、刀剪店、饭店、酒楼、糕饼坊、纸行、成衣店、估衣行、线店、家具行、香店、皮张店、古董店、茶叶行、砻坊、糟坊、黄烟铺、麻行、绳行、画像室、裱画点、钱庄、当铺等,百姓生活所需,贸易应有尽有。合肥县商会曾出版《皖商周报(刊)》,笔者曾翻阅数期,所刊的商业广告大多来自这片区域。合肥八大同乡会馆之中,便有两座位于十字街以西的文昌宫街上,其中福建会馆(即天后宫,经营糕饼店)是合肥最古老的戏曲演出场所之一,江西会馆(即万寿宫,经营木雕、木艺和瓷器)则为“八方会馆规模最宏伟者”。
1940年代,鼓楼桥附近(来源 | 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鼓楼巷(今中菜市路)和文昌宫开设了菜市场,1953年文昌宫菜市南移合并,即著名的中菜市场。十字街周边,先后开设了十字街商场、淮河路百货商场、金斗城(绿都商城)、淮清浴池、庐州饭店、外文书店、鼓楼商厦等,组成了几代合肥人的购物记忆。绿杨邨的鸡汤馄饨和包子,“铁皮房”的小刀面和炸臭干,以及庐州烤鸭店,老合肥一听便勾起无限的食欲,还有讲不完的美食故事。
十字街旧影(来源 | 资料图片)
欣赏城市航拍,再读城建资料,街道面貌今非昔比。旧时,北门大街为宽6米左右的条石路面,东门大街为相同宽度的青石板路,文昌宫街为宽均3.6米的砖石路面。民国35年(1946),东门大街改铺红糙石板路面,全长946米。民国37年(1948),东门大街拓宽为17米(一说15米),其中车行道宽11米(一说9米),两侧人行道宽3米,改修为砂石路面。同时,鼓楼街路基拓宽为15米,其中车行道宽9米,铺筑碎石路面。
1948年,东门大街(来源 | 资料图片)
曾任合肥市政工程局局长刘文潮,在《抗战后合肥的市政工程及淮河路改造》一文中提到,1948年秋,政府当局将东大街与后大街之间的一座石造拱桥,拆除了两端石阶,加宽改建为水泥桥面、可通汽车的新桥。这里的“石造拱桥”指的便是上文中提到的鼓楼桥,1962年左右被彻底填埋,2006年在宿州路改造中一度又被挖掘了出来。
2006年,鼓楼桥重见天日(来源 | 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大街、鼓楼街和南土街合并为宿州路,月城街、东大街和文昌宫街合并为淮河路。街道拓宽、改建不断,特别是本世纪前后淮河路东段改造成现代商业步行街(十字街为步行街西入口),几十年沧桑巨变。近年来,淮河路争创国家级步行街,今年又将实现西延,千年十字街日益更新。
2021年,鸟瞰十字街(摄影 | 束文杰)
作者:束文杰参考:《全唐文》、《舆地纪胜》、《南畿志》、万历《庐州府志》、万历《合肥县志》、《江南通志》、嘉庆《庐州府志》、嘉庆《合肥县志》、光绪《续修庐州府志》、《皖商周报》、《合肥市志》、《合肥文史资料》、《合肥歌谣集》、《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城市建设志》、《合肥通史》、《百年淮河路》、安徽画报、地图数位典藏、地图资料等。运营:束文杰编辑:束文杰制作:出外龙舒人工作室
▼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