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河南人,就是歧视中国人自己|地域歧视的傲慢与偏见
第二篇歧视河南人,就是歧视中国人自己
每一个敏锐的河南人在走出河南之后,都能感受到“河南人”这一称谓所隐含的愚弄调侃、低贬之意。“河南人”这一标签是每一个热爱故土的河南人心中最隐秘的痛处。
而起哄嘲弄“河南人”的人也时常会忘记,河南作为中原腹地,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一、中原:河之南
河流一向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更是如此。远古时期,河南气候湿润,河流纵横,土壤肥沃,森林茂密,野象众多,于是寓有人牵象之意的象形字“豫”,便成了河南的简称。
地处中原腹地,使河南在古代不仅成为各路群雄逐鹿中原、兼并争霸的主要战场,同时也是历代王朝施行政治教化,据天下腹心的首善之地,更是古时驿道、漕运的必经之处,也是商贾云集的地方。有诗词赋句云:
“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崤函有帝王之宅,河洛为王者之地”
河南地区作为帝都腹里,其政治地位极为显赫。夏商周至北宋,中原地区不仅经济发达,文化教育也开风气之先,造诣高超。
汉代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发源地都是河南,几千年里出现了老子、庄子、韩非子、苏秦、范镇、韩愈等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并且诞生了《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说文解字》等大量著作。
竹林七贤
除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家散文之外,贾谊的《过秦论》、《吊屈原赋》,晁错的《论贵粟疏》,左思的《三都赋》、还有诗人二谢、杜甫、岑参、李贺、李商隐、韩愈等家喻户晓的作者和作品都出自河南。
此外,在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石刻造像以及建筑艺术方面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它源源不断地向四周辐射,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今天的河南,虽然没有像古代那样在经济、政治领域居全国的领先、核心地位,但仍是沿海开放与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同时更有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穿省而过并交汇于省会郑州。
因此,不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河南都是我国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频繁活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
所以问题来了,地理位置如此好的河南,为何会出现今天的窘境呢?
二、矛盾:人和地
中原腹地看似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其实却也面临着气候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发的风险,再加上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国内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因而河南地区人口生存压力很大,人地矛盾一直比较突出。
它以占国土面积1.7%的土地养活着全国7%的人口。很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新中国建立之前,每遇大的自然灾害、连年战乱、朝代更替,往往有数以万计的人口扶老携幼,背井离乡。
再加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也更为频繁。
西晋末年,中原百姓的迁徙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先有“八王之乱”,后有永嘉之乱,整个黄河南北广袤之地沦为战场,到处颓垣断壁,百姓辗转沟壑,星散四方。
随后匈奴攻破长安,铁骑蹂躏中原,中原百姓惨遭荼毒,殆无宁日。晋室衰微,中原板荡,干戈不息,中原百姓“衣冠南渡”,以求安宁和庇护。
南迁人数,经学者们考证,大约有九十万人之众。
唐朝“安史之乱”、金灭北宋等频繁的战乱期间,也有大量中原移民迁出河南。
此外,水、旱、蝗、瘟疫等灾害频发,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非死即迁。
至元末明初,中原人口已减少到顶点。李自成攻开封,扒堤决河,全城37万多人只幸存3万多人。
1938年,为了阻拦日军,国民党军队在花园口人为决口,造成黄河大改道,受灾面积5万4千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250万人,死亡89万人。这里也从此成了一片沙荒地。
现在的开封地下,13到15米处是汉唐文化层;10到13米处是北宋文化层;9到10米处是金元文化层;7到9米处是明代文化层;4到7米处是崇祯年间李自成淹的一层;3到4米处是清代文化层;1到3米处是清道光年间的遗址。
每一层都有着一层难民们的尸骨;每一层都是一层难民们曾有的家园……
三、移民和偏见
在各个历史阶段,河南人口的迁移运动均可理解为一部以贫困为背景,以求生为动力的流民史。移居外地之后,在与当地居民及外来人口的杂居之众,河南移民不可避免会与当地人口产生各种社会接触。
这批流入外省的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在求得生存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人行为偏差或示范,因贫困铤而走险,做出违法乱纪、不道德之事。
但外省人却会通过他们的行为来给这个群体下定义,通过和部分移民的接触来建立对河南人的整体印象。
进而,“河南人”这一原本只代表户籍来源的词汇渐渐变成泯灭所有河南人内部差异的标签。并且这一标签从产生那一刻起就与贫穷、落后、从事社会底层职业等特征相联系。诚然,贫穷总使人产生不那么美好的回忆。
对于一群生计所迫的流民,不择手段、小偷小摸、不讲卫生、无赖、奸猾、小气、造假、违法犯罪总是难逃其责。被贴上标签以后,河南人民的同质性负面特征被无限集中和放大,并有抹掉所有河南人中的差异而赋予其同一种特征的倾向。在此情形下,关于河南人的社会刻板印象和偏见正在逐步形成和稳定。
四、圈子与隔离
在北上广等地外出务工人员比较聚集的地方也经常出现来自老家同一地方、从事相似职业的河南民工聚集生活在一起的现象。他们先后通过亲戚朋友、老乡的介绍走出来,在城市里没有熟人和朋友,有事情基本靠亲戚朋友和老乡的照应。
此外,由于体会到河南人在外地的不受欢迎,在外地的河南人普遍比较团结,相互凝聚形成自己的交际圈子。
而这样的圈子,也会形成一种明显的群体特征和排外的倾向。使得外省人认为“他们”不是“我们”,并且会将某个体的行为看做是一个群体的行为。
五、影视作品的丑化
影视作为一种休闲娱乐项目,一般以离奇、搞笑的剧情,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震撼的观感效果等手段来获取高票房和高收视率。为了增添娱乐成分,其中不免采用一些夸大、夸张、虚写等手法来博取噱头。
06年底的贺岁大片《落叶归根》中,演员郭德纲扮演肥头大耳的马路劫匪头目,并且用蹩脚的河南话说了一段台词:
“我上抢天,下抢地,中间抢空气,有什么不能抢的。你这样说不是侮辱我的职业道德吗?”
这一戏谑性很强的情节赢得了观众的笑声,但他所塑造的无法无天、蛮横、地痞流氓式的无赖形象也使河南观众感到不适。
剧照 | 落叶归根
在影视作品《斗牛》中,导演将衣不蔽体、素质低下、肮脏不堪、说话办事土里土气的负面人物对白使用河南口音来演饰。
《鸡犬不宁》中,导演塑造出了贪污好色、欺骗顾客、贩卖假狗、打架斗殴的开封市民形象。
剧照 | 斗牛
不仅如此,这些年的热播剧中还频繁出现邋遢讨人嫌的乞丐,尖酸刻薄、做假账的妓院老板(《武林外传》);
丑态百出的盗窃三人组(《疯狂的石头》);
自私阴险没人性的老板(《第601个电话》);
开黑店、吃人肉、软弱可欺的“平顶山”老板(《龙门飞甲》);
爱慕虚荣的拜金女(《失恋33天》)
……
所有这些负面人物都操着一口河南方言并且暗示自己是河南人。
剧照 | 失恋三十三天
频繁拿河南人开涮,或许导演们出于无意,只是为了增强剧中的喜剧效果,但相较于河南人出现在荧幕上的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严重失调这一事实,也许压死骆驼的正是那“不经意间”的最后一根稻草。
六、大众传媒传播偏见
新闻媒体通常被认为是客观的事物,选取、报道的频率以及报道的真实性,都会对人们的意见产生影响。
有学者分析了2003年12月到2004年11月间,《南方都市报》刊载的有关河南的报道共76篇。其中负面报道54篇,占71%。
同样,在2003年12月到2004年11月,《21世纪经济报道》涉及河南的报道有65篇,其中,负面报道42篇,占65%。
2004年“豫花”毒面粉事件中,媒体误将河南“豫花”牌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含量超国家标准扩大了14倍,导致一时之间“豫花”牌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含量超国家标准扩大了14倍,导致一时间“豫花”牌面粉遭到各地媒体和工商部门的“围剿”,在全国各地遭受重创,而该报道也成为《新闻记者》评出的十大假新闻之一。
媒体的失真报道不仅使河南相关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也使许多河南的优秀产品蒙受不白之冤。
类似的情况下,新闻报道中关于河南负面信息的过分夸大和正负面信息比例的严重失调,有意无意地给广大读者提供一种负面暗示和态度上的引导:这个地方的治安混乱,工厂造假,官员贪污腐化,这里经常“出事”。而这,正是人们对河南人产生负面刻板印象的来源之一。
七、莫再以恶意揣测“河南人”
在以上一系列的原因作用下,“河南人”被简化为几个简单的名词,在人们中间口口相传,或在推杯交盏间成为笑谈。人们获得了娱乐,却为河南人带来了真正的伤害。
“偷井盖”“骗子”等罪名无端地强加给所有“河南人”,甚至有人无端的防备起河南人。
2005年深圳公安局在辖区内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字样的横幅,就是典型案例,这样的地域歧视仍然在各地存在。
“河南人”真的坏吗?好笑的是,当我们认为社会正在变得冷漠、充满危险,并且满怀警惕;当越来越多的人仅靠键盘传递“善意”,对眼前需要帮助的人熟视无睹时;河南人仍在用行动温暖世界:
当人们的眼中只有偏见,只看得见某些负面新闻时,就会对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这是偏见的错,不是“河南人”的错,“河南”更不该为这份莫须有的歧视买单。
八、河南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文化名人白岩松曾为河南正名,他说:
中国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都应明白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过什么。而河南正是中国的缩影。
从文化角度来说,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有三千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历史曾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浓缩,不仅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在今天乃至将来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
此外,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河南也是拥有近1亿人口的全国人口大省。从人口基数上讲,能够被称为中国缩影的省份只有河南。中国被世界视为发展中国家,而河南恰是处在“发展中”省份。 因而包容河南人,就是包容中国人自身。
下期预告
提起东北,总有人会想起野蛮、粗俗、投资不过山海关;实际上,东北还有直率豪爽的东北人、黑土地孕育的粮食谷物,长白山的白雪皑皑……还原被妖魔化的东北:
第三期
《 我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
编辑:胡睿
制图:齐逸凡,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大河报
《河南人在外地——对地域污名的社会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