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季|那网 那人 那事
那网 那人 那事
最先接触舜网,是作为游客钻进去的。
那是冬季的一个周日。无聊地在社区论坛浏览。什么摄影、二手交易、住房信息之类,都没有太吸引我的眼球。想到了百无聊赖,此时此景此情是也。
突然,页面上冒出文学论坛字样。这对于一个略有文学情缘,但终未进文学之门的我来说,可以说是眼前一亮, 精神抖擞起来。点,哇!别有洞天啊。
南辛庄人、庄子溪、明湖逸士,清水弯月等,多么有趣寻味的名字啊。这些,又都被框在驻站作家的栏目里。驻站作家----多么显耀的字眼,又需要多大的创作实力支撑啊。寻了姓名看进去,哟!题目一篇篇地竖列着,展示着作者的创作轨迹;哪个题目最先入了我的法眼,自然会小心虔诚地叩门而入。原来,这些文章,有的是作者自己生活随笔,有的是对某些事的看法与议论,有的是往事记忆,有的是红楼人物评说,有的是长篇连载。总之,万象纷呈,确是工作之余、一处精神栖息之地。在这儿,没有浮尘的喧嚣,没有你是我非,没有猜拳行令,有的只是静谧的天地,漫演的世相人生,让你随了文字,在文章情节的时空中神游。
这是一处让大汗满面的人,渐渐消暑归静的所在。
时间长了,就想在这大雅之堂立个门户,不想漂泊游走。于是按了提示,注册。叫什么呢?咱是泉城人,就叫泉城可顺吧。一番操作之后,作为初级用户,我在舜网有个家了,也可以说舜网之中有一席之地了。这期间,看得多,说的少;学得多,评的少,生怕有个闪事。事情就是这样,往往越是小心,学记的就越多。当一切都不在话下时候,或许就意味着原地踏步了。
随着时光的延入,评论发文数量的增加,由初级会员又升至中级会员,高级会员。这时,遇到刚入门的,也敢指指路,说点小经历了。但同时,心里又升起另一个目标,什么时候能是金牌会员啊,当个论坛元老、驻站作家呢!
心有所想,力有所使。我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2015年11月11日,一个有名的日子,我把齐鲁晚报刊登的《匡山石韵》原文搬上了文学论坛,心想这样有一定的说服力,不会引起多大的争议。这是我在舜网的处女作,现在点开,此文阅读量是5万+,但没有留言,也没有评论的。之后,又连发了几篇,浏览量也在五六七八万,这个区间内。间或有留言、评论的。这期间,通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成为济南市作协会员。这,丝毫没有冲淡自己成为舜网文学论坛驻站作家的憧憬。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那天,接宣传部通知,让去参加市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地点是南部山区,一周封闭学习。短暂的一周,在提高写作理论水平的同时,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舜网文友。比如,我的同位,孙先生,就是舜网里写医务界小说的;我的室友,路先生,是写诗歌的,还在其他一些诗歌网展出;认识了驻站作家陈先生、郭先生等,遇到了原单位的老同事。更有幸结识了一直未曾谋面的舜网的方先生,课间与同学们一道,常向他请教文学论坛的有关事情,他也乐于听听我们的意见或建议。那期间,我像找到救星一样,向他推介了自己的写作历程及在舜网的经历。至此,在方先生心里,人与文相实了。
这期间的一天中午,方先生洗脸时,不小心把眼镜弄坏了。没有眼镜,怎么上课呢,走路也不方便了。就问前台,哪儿有修眼镜的?山里没有修的,得到镇上才有。这时,舜网里的孙先生,就说,我有车,拉你去,还看了我一眼,让我坐陪。好!三人成行,边走边问,到了镇上。那个修眼镜的门店,铁将军把门,旁人说是,去睡午觉了。这可怎么办?还好,据说前面还有一家。我们又上车继续西行,终于找到了另一家。完镜归校后,未耽误上课。
说起类似这些事的时候,方先生常有感触:写文字的人,心善,忠交。
培训班结束后,他在舜网发了一条信息,意思是说,舜网里有不少作者,参加了市里举办的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引来一派祝贺祝福声。
舜网的凝聚力更强了!影响力更大了!
让我难忘的是,陶先生在我一入驻舜网的时候,就坐沙发,第一时间向大家推介我,那些心暖的话,鼓励的话,看了久不能平静----我可没有这么高的水平,我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啊。心里是这样想的,可嘴上并不反驳,手中的笔也软得没任何表示,情愿沉醉其中。好处是,虽是沉醉,但还知来路。以后,文友们的留言,鼓励的话语,总让人感到,舜网里的好心人多。
这之后吧,文章阅读量也在逐渐增加。最近查了一下,阅读量最大的,是建议建造齐鲁名人馆(园)的文章,几个月内,阅读量达千万之多。那天,就阅读量,问舜网的同志,说,这个数不虚,有些人不是特意来看的,只是搜索什么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文章,及关键词,就点击了,这就形成了阅读。这么大的阅读量,是喜人的,这就像自己炒的菜,烧的饭,被多人一扫而光一样,有一种成就感在其中。近期,偶从一家媒体统计资料看到,我的小文章,读者群在京城与杭州,多是富贵多金的中老年群体。我有些纳闷,怎么济南读者这么少呢,就问一个多年的同事,他说,好多事,都是“灯下黑”。呵呵,恰当否?不知,反正是这么说的。
几年来,最让我感怀的是,2016年10月,秋收时节,我作为“十艺济南·传承”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的获奖者,有幸参加了颁奖仪式。
首见了多次给我留言指教的庄子溪先生,同乡文友雪城先生,文学路上的引路人陶玉山先生、李炳锋先生等等。
置身那样一种场合,就会尝到文学带来的甜意与诗情。
当然,站在领奖台上,我想,这是一种丰收。是物质的,也是心灵的。这与乡亲们丰收季收获金黄色庄稼一样,累且欣悦着。心悦之余,心中又在感恩,感恩遇见,感恩时光,更澎湃着远方。
这些,我不想再多说,因为照片就是无声的现场。
壹点号泉城可顺